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养育孩子,你需要的不是提醒,而是点燃

教育之路,乐在其中;生活点滴,珍惜每刻。

我是黄小萝,两娃妈妈,高校教师,爱好文学,点击右 边“关注”,每天给您分享美文。


当埃隆·马斯克想要造火箭时,所有人都坚定地说不可能。

马斯克运用了第一性原理,他思考:火箭的原材料在市场上值多少钱?

经过一番调查,他发现火箭的原材料价格只占成品总价的2%。

这个发现让他毅然创立了SpaceX。

当我们面对教育困境时,也可以学学马斯克,用第一性原理思考:一个人真正成长的根源是什么?

一、打破“类比思维”

“韦小宝,你看看你,做10以内的加减法都做不好,你看看隔壁苗苗,也是6岁,

为什么人家100以内的算术都是全对?”

你是不是也像这位家长一样,常常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所以,我们现在都很焦虑,用“类比思维”养育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学机器人,于是我家孩子也要去学。

其实,这就像马斯克说的:“别人这么做,不代表就是对的。”

同事小M前两天跟我吐槽女儿读英语一塌糊涂,

一篇5句的英语小绘本,

最后录音出来的评分只有两颗星,系统最高是五颗星。

于是,同事很焦急,她一遍一遍地在旁边纠正孩子的发音,

“这个单词念who,你念的不对,重新来。”

三五次下来,6岁的女儿发飙了,生气地摔了Pad,

冲同事说:“我已经读完了,还要我学你的样子读5遍,为什么中国人说英语!我不学了!”

剩下傻眼的同事独自在客厅流泪。

我明白同事的提醒是出于让孩子发音更加标准,但是无形中却完成了一场“权力的转移”,

读英语这件事从孩子的事,变成了同事的事。

这让我想起特斯拉工厂的生产线。

马斯克发现,传统汽车厂商的流水线效率比较低下,

但这不是工人不够努力,而是整个系统设计出了问题。

同样,当孩子学习缺乏动力时,问题可能不在于孩子,

而在我们设计的这个“教育系统”不够合理,

在这一次次的“好心提醒”后,孩子就会泄了心气儿,

本来是自己主动去做的事,却也变得好像是被别人逼着做的。

过度提醒就像一条效率低下的生产线,看似在推动,实则在阻碍。

二、回归本质

我家大宝上一年级的时候,常常写作业拖拉、磨蹭,

于是,我报了一个“让孩子写作业不拖拉”的课程。

课程的主讲老师说了她小时候的经历,

作为家里的“小霸王”,她上小学从来不想写作业,

认为写作业就是反人性的,她就是要对着干。

后来,她的爸爸妈妈过年的时候当着一群长辈的面说她调皮不好好念书,

这时,一向疼爱她的太奶奶让她过来,半搂着她说:

“我看我们丫头长大一定有出息,只是现在还想着玩罢了,等哪一天想明白了,

她将是这几辈中最优秀的!”

那一刻,她想试一试,也是时候玩好了该学习了。

于是,已经上六年级的她开始发奋学习,后来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别人逼着学,她纹丝不动;

自己想要学,她一鸣惊人。

如果我们用第一性原理拆解教育:

一个人持续成长的根本动力,不是外在的压力或奖赏,

而是内在的三种核心需求——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位初中生,暑假凭借自己的烘焙特长,

每天学习之余做面包、小糕点,然后去摆摊,

一个暑假不仅挣了上万元零花钱,更是在摆摊的过程中学到了书本不教的社会知识。

内驱力才是她暑假进行社会小实践的主要动力,

这比父母逼着孩子去锻炼不知好了多少倍。

反观我们身边,那些被过度提醒的孩子,父母就在旁边盯着写作业的孩子,

虽然他们作业完成了,但学习的热情消退了;

即使分数上去了,但探索的勇气消失了。

是我们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所有权”,

所以,请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通过兴趣激起孩子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发自内心的想学习。

三、重新建构

最高明的教育,应该是营造让孩子自发投入的境界。

我们需要实现从“提醒者”到“点燃者”的角色蜕变。

马斯克曾说:“好的公司就像一支特种部队,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且有能力做到。”

他把火箭制造重构,然后让最聪明的人自由创造。

同样的道理,好的教育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让他们成为自己成长的“第一责任人”。

马斯克创办的Ad Astra学校甚至取消年级划分,

让学生按兴趣和能力自由组队学习。

一个7岁的孩子可能会和一群10岁的孩子一起上编程课,

而在艺术课上,他又可能和6岁的孩子在一起学习。

每个学生的日程表是高度个人化的,就像大学里选课一样,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和当下的能力水平,

进入不同的学习小组或项目团队。

这样的教育实践其实是重构了教育的底层逻辑,

从“你要学”变为“我要学”。

亲爱的朋友,

我们要停止做喋喋不休的“提醒者”,

要做静默智慧的“点燃者”,

让孩子们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奔跑,并且跑得比我们想象的更远、更坚定。

因为这世界所有持久的力量,都源于内在的燃烧,而非外部的推动。


喜欢就点个赞吧,与君共勉

#头条创作嘉年华##记录我的2025##秋日生活打卡季##教育##唤起孩子的学习热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育儿   原理   孩子   同事   英语   火箭   兴趣   暑假   主动权   动力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