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时常为孩子身上的一些小毛病抓狂?比如爱找借口、拖拖拉拉、三分钟热度……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很可能就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哈佛大学一项长达数年的跟踪研究发现,个人行为习惯对个人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并按照权重高低总结出9个影响一生的因素。
今天,小阁就给大家分享一下这9大“弱者习惯”并附上对策,帮助家长未雨绸缪。
这个问题十分隐蔽。可正是由于很难察觉——一旦发现,为时已晚,才会产生极大的破坏性。
生活里有些孩子自尊心强、脸皮薄,遇到事喜欢用“逃避”的方式,来躲开那些负面的情绪。
更多的孩子是,用“假装”来武装自己,为了不承认错误而找许多借口,从而减轻失败感。
比如分析试卷丢分原因,想方设法解释:这道题是粗心大意,下次保证不会了;不是不会,是时间不够,是题目太难……
最开始,他们是怕家长责备、老师批评,可骗着骗着,就连自己都“蒙”过去了。反正把所有问题都推到外部、外人上很轻松。
王尔德说:“如果你现在找到一个借口,便很快会找到一百个借口,让自己安于当那个原来的你。”
不懂反思的孩子,很难进步。
应对策略
孩子犯错,父母的反应很关键。
只有在孩子觉得“安全”的情况下,反思才会顺利进行。一味批评,只会引起他们的抵触心理。
共情孩子的不安情绪,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制定解决方案,比“狮子吼”+“藤条炒肉”的强势输出效果好太多了。
父母还可以坚持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表扬孩子身上那些可以控制的“变量”,比如努力的态度,而不是不可改变的特质,如天赋聪明、外貌美丽等。
让他们明白,通过自身切实地改变,是可以达到更好的成就的。
恐惧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一种情绪,也是我们需要尽力去克服的一种情绪。
因为,“所有形式的恐惧都会导致疲劳。”
怕老师批评,怕考试失败,怕辜负家长期望……孩子日常有各种各样的害怕,他们的生活也是很累的。
每天生活在对学习的恐惧之中,孩子又怎么能表现好呢?
应对策略
孩子的感受,取决于我们的态度。
先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再理解孩子的情绪问题,然后再去帮助他们处理学习任务。
比如,帮他们模拟场景,降低对陌生和未知的恐惧;肯定他们的努力付出,即使结果并不完美。
学业衡量的标准是固定的,家长评判的尺度却可以是弹性的。我们无法帮孩子降低难度,但可以帮他们改善感受。
现在许多孩子有“选择困难症”,遇到事情犹豫不决。比如问他们想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答复总是含含糊糊。
这是孩子没主见的表现。主见这事,可大可小。
往小了说,孩子性格比较软,容易成为大家眼里的“老好人”;往大了说,他们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他们做决定时,就会很茫然无措,无法掌控自己生活。
孩子无主见的成因,与目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
“直升机式”父母习惯为孩子操心一切,导致他们缺乏独立决策的机会,形成了心理依赖。
传统教育要求孩子“要乖”“守规矩”,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压抑了他们自己的想法。
歌德说过:“犹豫不决的人,永远找不到最好的答案,因为机会会在你犹豫的片刻失掉。”
尤其是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每个人都要学会如何分析和选择。
应对策略
家长在引导孩子向好的努力中,可以采取“坚持底线,给予空间”的策略。
从简单小事开始,鼓励孩子去做决策,并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比如选哪本书、选什么衣服等等。意见不同时,允许孩子发表看法,通过协商来解决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名教育专家埃德加·富尔先生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30年前,很少人接触过互联网、程序员这些行业和职业;20年前,没人预料过AI会发展如此迅猛;如今,许多大学的专业纷纷缩减招生,或者面临取消。
21世纪的孩子们,甚至等不到大学选专业,知识就老化过时了。他们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才能应对变化莫测的未来。
但是,传统的基础教育以应试为主,孩子的自主权很小。学习成为一种令人厌恶的枷锁。
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标准答案怎么写就怎么写,导致他们独立思考能力不强,主动学习能力也很弱。
所以,许多孩子到了大学就开始放飞自我,不知道如何进行自我管理,浑浑噩噩混完文凭,面临求职时才猛然醒悟“学得用不上”、“用得没学过”。
应对策略
对普通人来说,学习是试错成本极低的人生通关捷径。
千万不要再说“等考上大学就好了”,这是安慰剂一样的谎言。
要让孩子有“学习是为了自己”的目标感,要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天赋所长、兴趣所在,要让孩子从小有向往的志向或榜样。
他们未来会面对很多挑战,坚持终身学习才能让他们过得从容自如。
虽然还看不到“拖延症”将如何影响孩子未来,但是许多家长已经感受到它影响孩子学业了!
孩子习惯性拖延,干什么都磨磨蹭蹭、拖拖拉拉,小部分是由于能力不足,大部分是出于对任务的厌恶,或者当前看不到任务的回报。
应对策略
能力不足,就解决能力问题,如提升时间管理、自我管理、生活习惯等。
解决厌恶感,就要让孩子把对做某件事的负面看法转为积极看法,比如给孩子设定学习目标并配上奖励机制,有了奖励“诱惑”,学习就不那么“苦”了。
你家是不是也“喜提”了这种同款娃——
报了兴趣班,没去几次就不想去了;开始劲头满满,学着学着就不在状态了……
“三分钟热度”是持之以恒的反义词。这一现象背后有两种原因:
一是兴趣本身难度不大。孩子达成一个小成就后,觉得索然无味了。二是产生了畏难情绪。新兴趣通常是入门容易、进阶难,碰到困难,孩子心智不坚定就会想要放弃。
因此,关键是要解决“畏难情绪”。
应对策略
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设置合理的目标,慢慢建立起胜任感和自信心,找回“越做越顺”的感觉。
针对“逃避型”孩子,可以多肯定他们的努力,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
针对“半途而废型”孩子,可以共同制定具体可实现的成长目标,化整为零,逐个击破。
另外,可以培养孩子的运动爱好,既能磨砺意志,又能强健体魄。
心理学中有个术语叫做“拒绝敏感”,即对被拒绝这件事会感到特别焦虑、反应过度。
读书时不敢回答问题,怕说错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
长大后和朋友交往不敢拒绝无理要求,怕弄翻了友谊的小船;
工作后不敢争取资源和机会,怕被领导拒绝……
“脸皮太薄”导致孩子从小到大都活在纠结、焦虑之中,错失很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应对策略
首先,要告诉孩子,其实被拒绝是很正常的事。
陪孩子分析客观原因,阐明这并不代表自己不好,可能是别人不方便或不够了解你。同样,我们也有权拒绝别人。
其次,要让孩子明白,请求帮助需要技巧,要有礼有节,不能无理取闹。
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孩子刚上小学时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举手回答问题特别积极,爱说话,爱交流。
随着年级升高,学业压力增加,很多孩子就变沉默了。特别是在考试期间,动不动就喊“我不会”、“这太难”,容易打退堂鼓。
这些都是“自我设限”的表现。成年以后,孩子还容易出现“摆烂”的情况。
应对策略
试一试“轻推”策略:尽可能让孩子每一次都在稍微超出一下“舒适区”的范围内学习,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
学习上,要帮助孩子规划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样上课时他才会更自信。
对时下流行的“佛系”生活,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
有些佛系似乎并不是真佛,更像是逃避现实的“鸵鸟心态”。
然而,人可以逃避现实,却逃避不了人生。
孩子这一生并一定都是顺风顺水。遇到点挫折就退缩,是内心懦弱的表现。
面对高强度的学习,身处强竞争的时代,父母要多点耐心,引导他们锻炼出强大的内心,这样才能无惧任何风吹雨打。
应对策略
要帮助孩子筑牢“心理防线”。
可以帮助孩子树立“底线思维”,告诉他们,如果最差的结果也能承担,那就没什么好怕的,从头再来便可。
可以引导孩子学会“辩证思考”,明白祸福相依的道理,一次挫折也可以变成一次机遇。
其实,这9个弱者习惯,也是人性的通病。
也正因如此,改掉这些习惯便意味着,你将成为人群中优秀的少数派。
值得深思的是,它们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并非由于学业成绩,而是每个人内在的心理特质和从小教养出来的习惯和反应模式。
对于坏习惯,不怕改不掉,就怕认识不到。
只要我们坚持用满满的爱去呵护,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孩子定会成长为一个勇敢、自信的小太阳,无惧任何生活的阴霾!
点亮【在看】,与所有父母共勉。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