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小李,平时就爱琢磨消费市场的风吹草动,最近“茅台限价”的闹剧让我格外关注,一款曾被捧为“硬通货”的酒,居然要靠传闻中的“禁降价”撑场面,这背后肯定不简单。
顺着这个话题深挖,我发现不只是茅台,整个酒精行业都在经历“降温”,白酒价格暴跌、啤酒红酒产量腰斩,九成企业利润下滑。
更有意思的是消费端的变化,劝酒文化淡了,年轻人不爱喝白酒了,健康和理性成了消费关键词。
接下来,咱们就慢慢聊透这事儿。

近期网上热议的“电商禁售低价茅台”事件,颇有些荒诞色彩。
有消息称某电商平台禁止商家低于市场价售卖茅台,低价销售将面临处罚,平台随即紧急回应,称传言为误读,实际是为打击假货,并未干预商家定价权。
明眼人不难看出,这场看似乌龙的风波,本质是白酒行业价格体系承压后的被动应对,当一款曾被奉为“硬通货”的高端白酒,需要通过“限价传闻”维系价格体面时,其过往的市场光环已明显褪色。
白酒价格的下跌态势十分直观,去年年初,53度散装飞天茅台单价仍高达2220.1元,而近期价格已跌至1640元,一年多时间跌幅超26%。

曾被市场热炒的茅台1935,巅峰时期单价可达1800元,如今价格直接跌破600元,蒸发了三分之二的价值,即便是王子酒、迎宾酒等中低端产品,价格也持续走低,难以稳住阵脚。
更值得关注的是市场心态的微妙转变,此前若有平台挂出低于指导价且不限量的茅台,市场第一反应便是判定为假货,无人轻信,而今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认同“茅台或许本就值这个价”。
白酒过去的高定价,并非单纯依赖品质支撑,更多是渠道囤货炒作与社交属性叠加的结果。
炒作泡沫破裂后,价格向价值回归,本就是市场规律的必然体现。曾经靠囤酒获利的经销商,如今多在清库存止损,这一现象也印证了,依赖炒作维系的行业难以实现长远发展。

白酒行业的价格波动,源于自身泡沫的破裂,而整个酒精行业的产量下滑,则更深刻地反映出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变革,这场行业寒冬,并非白酒独有的困境。
从白酒产量数据来看,去年中国白酒产量仅为414.5万吨,不足2016年的三成;今年前九个月产量进一步降至265.5万吨,同比下滑近10%。
产量萎缩的背后,是企业经营的集体承压,前三季度,九成以上的白酒企业出现营收与利润双下滑,部分企业利润跌幅高达六七成,更有甚者为清库存不得不亏本售酒,陷入被动局面。

啤酒与红酒的处境更为艰难,啤酒曾是夜市摊、年轻人聚会的“标配饮品”,但去年全国啤酒产量仅352亿升,较2013年巅峰时期下跌近30%。
烧烤店经营者普遍反馈,如今消费者点啤酒多按瓶购买,整箱消费的场景大幅减少,浪费的情况也随之减少。
红酒市场的下滑更为剧烈,去年国产红酒产量仅剩2.6亿升,较2015年巅峰时期暴跌77%,不少中小型酒厂已无奈关停。

无需依赖数据,生活场景中的变化同样显著,以往逢年过节,单位采购、走亲访友的酒水订单络绎不绝,如今采购订单大幅缩减,个人送礼也极少选择高端白酒。
即便是婚宴、寿宴等传统饮酒场景,用酒量也明显减少,许多家庭会主动选择低度酒,甚至用果汁、茶饮替代部分酒水。
这种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全面降温,意味着酒精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然落幕,未来行业竞争的核心将回归产品本身。

酒精行业集体遇冷,表面是价格与产量的双重下滑,深层次原因则是消费市场三大底层逻辑的不可逆转变。
健康意识的全面觉醒是首要因素,近年来,体检成为大众生活常态,越来越多消费者在关注体检报告后,开始重视肝脏健康,“少喝酒、多养生”从口号转变为实际行动。
曾经酒桌上“不喝就是不给面子”的劝酒文化,如今愈发不受待见,理性社交、“喝好为止”成为主流共识。

中年群体主动戒酒的比例持续上升,年轻人聚会更偏好茶饮、气泡水或低度果酒,高度白酒已不再是社交首选。
在健康需求面前,所谓的“社交面子”逐渐失去分量,从根源上缩减了酒精消费的市场空间。
其次是消费观念的理性回归,当下的消费降级,并非指消费者购买力下降,而是消费心态愈发务实,不再为品牌溢价、社交标签买单,更注重产品本身的实用价值。
以往饮用茅台等高端白酒,更多是为了彰显身份与排场,如今消费者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刚需领域与优质体验,对于动辄数千元一瓶的高端白酒,自然会谨慎决策。

加之商务宴请需求的萎缩,曾经“靠酒桌拼酒拉近距离”的商务模式逐渐被效率与专业度主导,高端白酒失去了重要的消费场景支撑。
最后是年轻人消费习惯的代际更替,作为未来消费市场的主力,年轻人成长于更开放、健康的环境中,对传统“酒桌文化”天然存在抵触心理,更青睐低度、健康、口感丰富的饮品。
在年轻人的聚会场景中,白酒几乎难觅踪迹,精酿啤酒、果酒、气泡酒及无糖茶饮成为主流选择。
消费习惯的形成具有长期性,若无法契合年轻人的需求偏好,酒精行业便难以抢占未来的市场份额。

归根结底,酒精行业的寒冬,是消费市场回归理性的必然结果,过去依赖炒作、社交标签撑起的高溢价,终究抵不过健康需求、理性消费与代际更替的多重冲击。
白酒品牌试图通过“限价传闻”稳住局面,显然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唯有放下身段,回归产品本质,主动适配新的消费趋势,才能在行业寒冬中寻求生机。
而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少饮酒、重健康,这样的“行业寒冬”,实则是消费升级的积极信号。
更新时间:2025-11-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