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15年,中国正式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一时间,媒体高调报道、学者振奋鼓吹。
有专家甚至断言,只要政策一放开,中国出生人口将出现爆炸式增长,甚至连续数年呈翻倍式增长,累计将多出生超过1.6亿人口。
这番言论一经发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被无数人当作人口新红利的信号。
然而,10年过去了,当我们回头看这场预测与现实的差距,不禁要问,当年信誓旦旦的专家,如今为何被现实无情打脸?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预测与实际之间出现巨大的鸿沟?
2016年元旦,全国正式执行全面二孩政策,数据一出,确实有些欣喜,当年出生人口为1786万,相较前一年的1655万增长了131万,看起来似乎印证了政策的效果。
但细看就会发现,这个数字距离专家所谓的3540万相差整整一半还多,实际只有预测的一半不到。
时间来到2017年,出生人口不增反降,跌至1723万,各地的反应也逐渐冷却,河北省63万符合条件的家庭中,仅有20万申请要二孩,人们开始意识到,生育不是政策一放孩子就能自动出生的事情。
放开之后的第三年,2018年,全国出生人口进一步下滑至1523万,专家的连续多年激增预测逐渐破产,舆论开始反思:是不是我们太高估了人们的生育意愿?
2019年,出生人口继续下降至1465万,这一年,知名学者梁建章公开发文,批评当年的预测错得离谱,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曾经被推崇为人口领域权威的声音,如今被架在了舆论的火上。
进入2020年,疫情突如其来,出生人口断崖式下滑,仅为1202万,原本还有些政策红利的势头,被一场公共卫生事件彻底打断。
育龄人群的不安、经济压力的增加,直接影响了年轻人对未来的判断。
专家翟振武这时也不得不承认,最初的乐观判断出现了偏差,他在学术场合表示,放开生育,并不能自动扭转人口老龄化趋势,必须构建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
这句话,和他当年信心满满的预测,形成了鲜明对比。
2021年,国家再度放宽限制,开放三孩政策,但出生人口仍旧下滑至1062万,政策力度在加码,结果却不见起色。
2022年更是出现人口负增长的历史性节点,出生人口为956万,死亡人口则为1041万,全国人口总量首次出现下滑。
2023年,出生人口降至902万,总和生育率降到1.0,创下历史最低,这个数字意味着,每对夫妇平均只愿意生一个孩子,远低于维持人口自然更替所需的2.1。
2024年,出生人口略有回升,达到954万,虽然比上一年增长了52万,但这被普遍认为是龙年效应,而非政策或经济改善的成果,死亡人口却升至1093万,全国人口净减少139万。
在所有人都在追问为什么没人愿意生孩子的时候,数据给出了答案:主力生育人群,也就是20到35岁的女性,在近十年减少了超过3000万人,其中,高龄产妇比例上升,生育风险高,意愿也低。
数据显示,现在年轻人结婚越来越晚,2010年初婚年龄是24.9岁,到了2020年已经推迟到28.7岁,婚都不结,孩子自然也就不想生。
大城市的育儿成本更是令人望而却步,光是把一个孩子养到大学毕业,至少要花费62.7万元。
在上海,0到3岁婴幼儿每年的育儿成本高达9.6万元,这些数据背后,是年轻人对未来的不安,也是生育意愿持续下降的根源。
更重要的是,女性在职场中面临巨大的生育压力,数据显示,一旦女性生育,收入平均下降34.3%,有42.9%的女性甚至收入腰斩。
企业不愿招聘可能怀孕的女性,职场的已婚已育标签,成为一道隐形的玻璃墙。
另外心理压力也在加剧,丧偶式育儿成为常态,母亲独自承担照顾孩子的重担,身心俱疲,南通一项调查显示,45-49岁的产妇中,有38%患有产后抑郁症。
在这样的环境下,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不婚不育,到2025年,中国丁克家庭的比例预计将达到8.7%。
与全国整体出生率低迷形成对比的是,潮汕地区却保持了较高的生育率,2024年,广东省出生人口为113.3万,占全国的11.8%,汕头的出生率达到9.2‰。
宗族文化的延续观念、民营经济的发达、邻里互助的传统,成为潮汕地区高生育率的重要支撑。
但仅靠传统观念来支撑,想要扭转生育率,显然不可能,所以国家层面也在积极应对,2021年开放三孩政策后,各地陆续出台一系列生育补贴政策,例如湖北天门二孩补贴9.63万元,三孩更是高达16.51万元。
江苏、浙江每月给予二孩500元、三孩800元的补贴,内蒙古呼和浩特甚至为一孩发放1万元,三孩高达10万元。
与此同时,产假政策也在不断优化,陕西、甘肃的产假延长至158天,西藏和湖北宜昌的三孩产假最长可达一年半,同时,陪产假也有所增加。
除了补贴、产假,国家也在推动托育服务的发展,企业建托班、社区托育中心逐步推广,但目前全国托育入托率仍仅为4%,供需矛盾明显。
住房和医疗方面也在做出调整,多孩家庭在购房摇号上享有优先权,公积金贷款额度也有所提升,沈阳还计划从2025年起,对产前检查进行医保报销,分娩费用全额覆盖。
政策不断加码,能否扭转趋势?专家也在反思,翟振武坦言,当年忽视了生育成本、女性意愿和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性,仅靠政策放开,并不能真正释放生育潜力。
想要扭转生育率颓势,必须从根本上降低生育和养育的成本,优化职场环境,构建真正的生育友好型社会,让年轻人愿意生,也敢生,这才是关键。
信息来源:
2014-03 翟振武 《人口研究》论文
2013年12月19日15:12 人民网 专家预测称“单独二胎”放开每年新增人口2000万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