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圈变天!双大佬辞职,拉30人拿3亿,让AI动手攻克室温超导

一个消息直接搅乱了AI圈和科研圈:OpenAI负责后训练的核心人物WilliamFedus,居然和DeepMind搞材料科学的大佬EkinDogusCubuk一起辞职了。

俩人拉着20多个从OpenAI、谷歌、Meta挖来的顶尖研究员,凑了个新公司叫PeriodicLabs,一出手就拿到了3亿美元融资。

新公司员工XanderDunn直接cue了Sora2,说与其花力气做社交媒体App巨头,不如好好培养能搞科研的AI。

这话戳中了不少人的点,现在的AI好像什么都能聊,但真要解决室温超导、芯片散热这种硬骨头问题,还得靠实打实的实验,这俩大佬,就是要让AI从“纸上谈兵”变成“动手做实验”。

先说说这两位创始人有多牛,能让a16z、NVIDIA风投这些巨头砸钱,团队底子肯定不一般。

WilliamFedus是Transformer架构的核心参与者,ChatGPT早期那套强化学习的流程就是他牵头搭的。

他本科读的MIT物理系,后来又拿了蒙特利尔大学的计算机博士学位,物理和AI的活儿都精通。

在OpenAI的时候,他一直琢磨怎么让语言模型真的“变聪明”,不是只会背书,Operator(现在叫Agent)这个项目他也是早期开发者。

EkinDogusCubuk则是材料科学领域的专家,哈佛大学凝聚态物理博士出身,DeepMind那个大名鼎鼎的材料发现项目GNoME,他就是核心参与者。

在谷歌内部,他还建了好几个自动化的实验平台,专门用AI找新材料,算是把AI和实验结合的老玩家了。

俩人最早在谷歌就认识,据说还是一起搬轮胎的时候熟起来的,真正让他们决定一起创业的,是个共同的判断:现在的AI已经把互联网上的知识嚼透了,但离真正的“科学发现”还差得远。

有人算过,互联网上的文本标记大概有10T之多,一个英文单词通常对应1到2个标记,现在最牛的AI模型,早就把这些数据“嚼”完了。

研究人员再怎么折腾,也只是从旧知识里挖新角度,跟科学家重读教科书没啥区别,要想搞出真东西,必须得去做实验,从现实世界里拿新数据。

这就是PeriodicLabs的核心打法:给AI造个能自己动手的实验室,他们要培养的“AI科学家”,不是只会分析数据的工具,而是能完成一整套科研流程的系统。

具体怎么操作?说起来也不复杂,就是模拟人类科学家的工作逻辑,但速度和精度更夸张。

先从文献里找灵感提假设,再用仿真工具建模,接着让机器自动规划实验、合成材料,最后根据实验结果调整假设,再来一轮。

整个过程不用人插手,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考官”,实验结果对不对,一测就知道。

要实现这套流程,得凑齐三个关键部分,一是大模型的推理能力,负责动脑想问题,二是仿真系统,比如能算晶体结构的工具,提前做模拟,三是高通量实验平台,也就是机器人动手做实验、测数据。

这三部分凑在一起,就形成了AI“感知、思考、行动”的闭环。

为啥一上来就瞄准室温超导?

从科学上讲,200K以上的常压超导体至今没被发现,一旦搞定,人类对量子世界的理解都得改写,工程上,超导的特性很稳定,就算实验里有点小缺陷也不容易影响结果,特别适合AI反复试错迭代。

操作层面更方便,粉末合成的流程能被机器人掌控,能快速做大量实验,商业价值就更不用说了,电网损耗能降下来,量子计算、下一代交通工具都能受带动。

更关键的是,搞定超导需要的能力特别全面,得会解析文献、会设计晶体结构、会建热力学模型、还得懂实验配方优化。

这些能力练出来,随便迁移到电池材料、磁性材料、半导体领域都能用。等于先拿最难的课题练手,练出来就是全能选手。

他们不只盯着基础科研,早就开始对接产业了,现在已经和一家半导体公司合作,帮着解决芯片散热的问题,传统工程师靠经验试错,周期长还不一定有结果。

他们的AI系统能读进去之前的实验数据,再用仿真工具算,结合当下的实验条件,直接给工程师指新方向,还能说清物理上的限制在哪。

这等于给研发团队加了个“外置大脑”,迭代速度能快不少。

公司的团队构成也很有讲究,30多个人正好对半分,一半是像Fedus这样的顶尖AI研究员,另一半是物理、化学、材料工程领域的实验专家。

每周都有内部教学课,AI研究员学量子力学和晶体生长,化学家学强化学习怎么搭管线,他们内部鼓励问“笨问题”,更看重动手做实验,而不是发论文。

能拿到3亿美元融资,投资方阵容也能说明问题,领投的是a16z,跟着投的有NVIDIA风投、Felicis、DST这些老牌资本,个人投资者里还有杰夫・贝佐斯、埃里克・施密特、JeffDean这些大佬。

这么多大佬愿意给钱,显然不是看短期回报。

这事透露出一个重要信号:AI圈的竞争已经从“比谁模型大、数据多”,转向“比谁能落地解决硬问题”。

以前AI搞科研,多半是在电脑上做模拟、分析数据,相当于“纸上谈兵”,现在PeriodicLabs要让AI走进实验室动手,这是把AI的能力从“理解知识”推向了“创造知识”。

新公司里还藏着不少狠角色,今年8月从MSL离职的RishabhAgarwal也来了,他是印度理工出身,在Mila拿的博士,论文被引过万还拿过NeurIPS最佳论文奖。

中科大少年班05级的WeiChen也在团队里,之前在TikTok管机器学习的技术团队,这些人愿意放弃大厂职位,显然是看好“AI+实验”这条赛道。

现在再想“AGI会不会取代人类科学家”,可能问错了问题,PeriodicLabs的思路是让AI成为科学家的“搭档”,甚至是“先锋”。

人类负责提出大方向,AI负责快速试错、积累数据、找到规律。

毕竟人类做实验受时间、精力限制,一个实验可能要等几周,AI操控的机器人能24小时连轴转,还能记录那些人类懒得发表的“失败结果”。

3亿美元的投入,30人的顶尖团队,瞄准的是科研范式的改变。

要是真能让AI在实验室里跑通完整的科研流程,不光是室温超导,摩尔定律延续、核聚变突破、太空旅行升级这些难题,都可能迎来新解法。

AI圈的热闹从来不止于模型更新,像这样扎进实验室搞“硬核创新”的,或许才是真正能改变世界的力量。

PeriodicLabs这步棋到底能不能成,得看几年后的实验结果,但至少现在,它让我们看到了AI离开屏幕、走进现实的另一种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6

标签:科技   大佬   超导   室温   数据   科研   模型   团队   人类   科学家   流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