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冠军教练,你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那些在镜头前侃侃而谈、名声在外的明星教练。
但这次咱们要扒拉一位“扫地僧”级别的人物,她就是跳水界里,名气不大但成绩吓人的余晓玲。

你可能要问了,余晓玲是谁?怎么没听过?这就对了!她就是那种典型的人狠话不多,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培养冠军上的幕后大佬。
特别是她的弟子陈芋汐,现在可是跳水界炙手可热的新星。

在说陈芋汐之前,得先回溯一下余晓玲自己,因为她本人,就是个传奇。
1971年,广西柳州一个叫余晓玲的小姑娘,7岁的时候被送去练体操。按理说,练体操的孩子,都是小小的、灵巧的,但谁能想到,这小姑娘发育得有点快。

到了11岁,身高和年龄让她不得不跟心爱的体操说拜拜。换了一般人,可能就此放弃体育这条路了,毕竟从头再来不容易。
但余晓玲不服输,她一眼瞄准了跟体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跳水。

她没走什么后门,就凭着一股子闯劲,给广西跳水队写了封自荐信。
你敢信?一个11岁的小姑娘,能写出多言辞华丽的信?但就是这份朴素又真诚的信念,打动了当时的徐安娜教练。

徐教练亲自跑到柳州考察,结果这一看,就看中了余晓玲骨子里那股不屈不挠的劲儿。于是,小晓玲就这么被带进了跳水圈。
事实证明,徐教练的眼光是真毒。余晓玲这股韧劲,很快就在跳水池里开花结果了。

1988年,17岁的她,第一次站上全国跳水锦标赛的跳板,就直接拿了个一米跳板的冠军。
这可不是什么“一战成名”,简直就是横空出世!从那以后,她的冠军之路就跟开了挂一样。

1989年,全国冠军成功卫冕,1991年,世界杯金牌,1993年,世界杯团体冠军。
短短六年时间,一米跳板几乎成了她的专属打卡地。当时跳水圈里谁不知道,广西出了个跳水奇才!

虽然职业生涯唯一的小遗憾,是在竞争激烈的奥运舞台上,她没能站上最高领奖台。
但这丝毫不影响她在跳水界的地位,她的“冠军收割机”头衔,可不是浪得虚名。

一个运动员能达到这种高度,你就能想象她有多么强的自律、多么精准的判断、多么严苛的自我要求了。而这些特质,后来都成了她执教生涯的独门秘籍。
退役后,余晓玲没像有些运动员那样转行,她依然选择留在跳水池边。只不过,这次她不再是那个站在跳板上的主角,而是拿起教鞭,成了在幕后默默付出的教练。

这一待,就是几十年,把她的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这片水花四溅的赛场。她辗转来到了上海跳水队,把当年自己对动作的极致追求,全部化为对弟子的严格要求和精心打磨。
时间来到2017年。上海跳水队来了一批试训的小队员。

其中有一个身高还没到1米4的小丫头,在人群里不算显眼,但她的眼神,却牢牢抓住了余晓玲。这小姑娘就是后来的世界冠军陈芋汐。
接下来的两个月,上海队的训练池里,每天都能看到这对师徒的身影。陈芋汐当时有个动作,让她特别头疼,就是207C,也就是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

陈芋汐因为怕,所以老是做不好。这时候,余晓玲的铁腕手段就来了。动作一不到位,她立刻叫停,板着脸追问,就自己吓自己,越怕越出错!
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面对这么严厉的教练,内心肯定是崩溃的。好几次,陈芋汐都被训得眼眶通红,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但她倔强,抹一把脸,接着跳。

你以为余晓玲就是简单地说说了事?那你就小瞧这位余晓玲了。在她看似狠心的严厉背后,藏着的是无数个日夜的琢磨和付出。
为了攻克207C这个动作,余晓玲把整个动作拆解成了十几个细小的步骤。从起跳的角度、空中抱膝的力度,到入水时的身体姿态,每一个细节她都手把手地教、一点点地调。

就这样,师徒俩硬是死磕了两个月。两个月后,曾经让陈芋汐望而生畏的207C,彻底被她征服,甚至成了她的招牌动作。
后来在杭州亚运会女子10米台决赛上,陈芋汐就是靠着这一跳,成功反超了全红婵。虽然最后惜败,但这一跳的含金量,谁也不敢小觑。

2018年12月,凭借着亮眼的表现,陈芋汐顺利入选国家队。那时候,她才刚满12岁,还是个没脱稚气的小姑娘。
国家队意味着更高的平台,也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和更艰苦的训练。

余晓玲二话没说,收拾好行李,就跟着自己的爱徒去了北京。从上海到北京,从地方队到国家队,陈芋汐走到哪儿,余晓玲就跟到哪儿。
这份寸步不离的陪伴,可不是随便哪个教练都能做到的。

在训练场上,余晓玲是说一不二的严师,对动作的要求容不得半点含糊。但训练场下,她却活成了陈芋汐的贴身妈妈。
陈芋汐不止一次在采访中提到过,她们合作了8年,余练就像妈妈照顾女儿一样照顾她。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背后包含着多少的付出和关爱,只有他们师徒俩心里最清楚。

东京奥运会后,15岁的陈芋汐迎来了一个对跳水运动员来说几乎是“灭顶之灾”的挑战——青春期发育。一年之内,她身高猛蹿了10厘米。
你想,跳水运动员对身体的控制要求有多高,哪怕体重增加一斤,都会影响空中翻转的速度,更别说入水时的水花控制了,那简直是天差地别。

那段时间,陈芋汐的状态简直跌入谷底。压水花失误、入水不直的问题频频出现,就连以前熟练的动作也变得生疏起来。
更雪上加霜的是,赛前两个月,她的腰伤复发,疼得她直冒冷汗,只能一边治疗一边训练。

在这样艰难的时刻,又是余晓玲陪着她,硬生生地熬了过来。她没有抱怨,没有放弃,而是重新为陈芋汐设计了一整套训练方案。
她把高难度动作拆解开来,降低训练强度,一点点地帮助陈芋汐适应身体的变化。

就在其他同龄选手还在与青春期发育带来的身体变化做斗争时,陈芋汐已经在余晓玲的指导下,带着新的身高,重新在赛场上稳定发挥了。
这份陪伴,这份付出,贯穿了陈芋汐从一个试训小将,到最终成为世界冠军的每一步。

2021年东京奥运会,15岁的陈芋汐和张家齐搭档,拿下了女子双人10米台的金牌。当她冲下领奖台,第一个拥抱的,不是父母,正是余晓玲。
那一刻的拥抱,胜过千言万语,是多年师徒情谊最真挚的表达。

今年7月的新加坡世锦赛,当电子屏上亮出430.50分,确认陈芋汐再次斩获女子10米台单人金牌时,这个19岁的姑娘再也绷不住了。
她一把抱住余晓玲,把脸深深地埋在教练的肩膀上,放声痛哭。那哭声里,有夺冠的狂喜,更有日积月累的压力,以及师徒俩为这个冠军付出的无数汗水和心血。

余晓玲也红了眼眶,轻声安慰着爱徒。那一刻,所有的严苛、所有的付出,都化作了最动人的师徒深情。
在跳水圈,陈若琳的青春靓丽,周继红的雷厉风行,何威仪因为全红婵而家喻户晓。相比之下,余晓玲简直是低调的代名词。

她从不主动接受采访,镜头对准她的时候,她总是默默地往后退,把C位让给自己的弟子。你在社交媒体上根本找不到她的任何痕迹,她的生活里,除了训练就是照顾弟子。
即便是她获得了“上海市体育事业贡献奖”、“白玉兰杰出成就奖”这样的荣誉,她也从没对外提及,都是媒体报道后,大家才后知后觉地知道。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