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饮酒到底是否有益健康?身边的叔叔阿姨们总喜欢用一句“饭后一杯小酒,活到九十九”来开玩笑。但在去年春节后,52岁的李大叔因为聚餐酒局不断,体检时发现自己的肝功能指标升高,医生不禁皱起了眉头。
李大叔很疑惑:“我喝得也不多,身边的不少朋友,每天一杯红酒,反倒身体更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站在医院走廊,他望着排队抽血的人们,心里也犯起了嘀咕:适度饮酒和滴酒不沾,究竟哪种方式更长寿?
没想到,今年《柳叶刀》一项覆盖51万人、长达十年的重磅研究,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你以为健康和小酒作伴,其实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结果绝对值得每个中老年人停下来想一想。
很多人都认为,“每天适量饮酒有助于活得更长”。朋友圈里的“红酒养生学”一度风靡,甚至不少医生朋友也认可“限量饮酒对预防心血管有好处”。但真相真的如此吗?
在这次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最新发布的、多国同步、追踪51万人的大数据研究中,结论却让不少人陷入沉思。
研究发现,无论是白酒、红酒还是啤酒,“没有绝对安全的饮酒量”,滴酒不沾的人,反而享有更低的全因死亡率。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所谓的“适度饮酒有保护”,只在极少数特定健康人群中略微成立,而一旦饮酒量略超,健康风险成倍上升。
为什么“适度饮酒”也会有风险?研究团队从多个维度揭示了饮酒对身体潜移默化的伤害。首先,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规定:“所有类型的酒精饮品都会损害人体健康,即便是少量。”
酒精进入人体后,肝脏需要把它代谢为乙醛,而乙醛却是I类致癌物。这就好比水管中的污垢,哪怕每天只倒一点,经过10年20年,堆积起来的问题也不会小。接下来,饮酒还会导致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上升16%-40%,即使是“每天一杯”的人群,脑卒中发病率也比滴酒不沾者高出约14%。
更不用说,酒精还会诱发睡眠障碍、免疫力下降,哪怕你自认为“量不大”,风险也早已悄悄蔓延。
那么,“滴酒不沾”,真的比“适度饮酒”更长寿吗?在这项历时十年的重磅调查中,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不同饮酒习惯对预期寿命的影响。
调查对象中,“滴酒不沾”组的全因死亡风险是1.00(参考值),而“每天饮酒1-2杯”的人,全因死亡风险为1.06(即死亡风险高出6%),如果是每天超过2杯,则上升至1.18(高出18%)。这一趋势在癌症、肝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各类慢病发病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不仅如此,我国卫健委的健康中国行动也明确倡导“能不饮酒尽量不饮酒”,并多次强调,饮酒带来的慢性伤害往往“悄无声息、日积月累”,真正健康的人群,往往分布在滴酒不沾的小群体中。
或许你会问,每次聚会难免喝点酒,该怎么做才能更健康呢?医学界普遍给出三条建议:
能不饮酒则不饮。一旦不得已参与饮酒,应严格控制频率和每次的量,建议每次饮用纯酒精不超过13-15g(约3两啤酒或一小杯葡萄酒的量)。
始终保持空腹不饮酒,饮酒时最好配合进食有助于减缓吸收速度,同时要及时补充水分及新鲜蔬果,减轻肝脏负担。
关注身体小信号,如睡眠变浅、记忆力减退、皮肤泛红、口腔异味等,这些都可能是肝脏负担加重的早期预警。发现异常,及早就医。
医学共识也一再提醒:“安全饮酒线其实是不存在的。”在我国,饮酒相关的慢病负担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家庭聚餐、工作应酬固然难免,但每一次饮酒其实都是“伤害的开始”。
与其相信“适度饮酒有益长寿”,不如踏实将健康握在自己手里。“滴酒不沾,并不等于生活没乐趣。真正让人活得长久的,是规律的生活、均衡的饮食和乐观的心态。”正如柳叶刀这项持续十年的全球大规模研究所显示,真正的健康之路,没有“侥幸与例外”。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央视新闻:饮酒与长期健康风险解读》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
卫健委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公室.《健康中国行动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