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股市场闹得沸沸扬扬,寒武纪这家公司突然冒头,营收直接暴涨4347%,股价还一度超过茅台,成为新股王。
这事背后是陈天石和陈云霁这对80后兄弟干出来的,他们专注AI芯片领域,在美国层层封锁下硬是杀出一条路子。
寒武纪从实验室起步,到现在市值破6000亿,中间经历了不少坎坷,但也暴露了芯片行业依赖外资的风险。
陈云霁和陈天石这对兄弟,出生在江西南昌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1983年哥哥陈云霁出生,弟弟陈天石小两岁。俩人从小就对学习上瘾,陈云霁小学三年级就把所有课程学完,9岁直接进中学,14岁考上中科大少年班。
弟弟陈天石也没落下,16岁也进了中科大少年班。大学选专业时,哥哥偏向计算机芯片架构,弟弟则钻研人工智能算法。毕业后,他们都去了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陈云霁24岁拿博士,25岁就当上龙芯芯片的主要架构师。
陈天石26岁博士毕业,很快就升研究员,还带博士生。2014年,他们俩的论文在国际会议上获奖,一篇拿ASPLOS最佳论文,这是大陆第一次;另一篇获Micro最佳论文提名,这会议51年头一回给非美国国家。
俩人当时在学术圈小有名气,但那时AI芯片还不是主流,很多人觉得这玩意儿前景不明朗。他们就觉得,国外垄断芯片技术,中国得自己搞一套出来,不然永远被卡脖子。
毕竟芯片是高科技的核心,卡住了就啥都玩不转。兄弟俩的分工也清楚,哥哥更适合搞纯科研,弟弟管实际操作。后来他们决定创业,就是想把实验室成果变成产品,推向市场。
寒武纪公司就这样在2016年成立了,陈天石出63万占大股,中科院占30%,哥哥当首席科学家。这起步不算容易,初期团队小,资金紧,但他们坚持高研发投入,从头构建AI芯片生态。
公司刚成立,2016年就推出寒武纪1A处理器,这东西针对深度学习,很快就吸引投资。科大讯飞和元禾原点投了钱,华为也找上门,问能不能用在手机上。
陈天石他们调整了下,就卖给华为,2017年华为麒麟970芯片里就嵌了他们的处理器。这合作让寒武纪一下火了,联想创投和阿里创投排队投钱。
公司借势扩张,2019年推出更多产品,2020年7月在科创板上市,发行价64.39元,市值一度破千亿,成了国产AI芯片第一股。上市后,寒武纪主打云端训练和边缘计算芯片,思元系列逐步迭代。
但好景不长,华为开始自研芯片,合作减少,寒武纪营收大受影响。加上美国从2019年起就加强芯片出口管制,2022年12月直接把寒武纪列入实体清单,禁止用任何美国技术。这下代工、封装全卡死,公司股价暴跌84%,市值缩到200亿。
陈天石当时说公司才4岁,像个宝宝,得慢慢来。但现实挺残酷,高研发投入让公司连续亏损8年,2023年营收7.09亿,但研发花了11.18亿,亏得更多。
市场不成熟,客户少,国外巨头如英伟达垄断高端AI芯片,中国企业想用国产替代,但技术门槛高,短期内难见效。寒武纪这时候就暴露问题,依赖单一客户风险大,供应链不稳。兄弟俩没退缩,继续死磕技术,调整产品线,针对国内需求优化芯片性能。
思元590在2023年推出,用7纳米工艺和自主芯粒技术,算力达英伟达A100的80%,价格低30%。这步棋下得及时,因为2024年美国升级限制,英伟达H20性能缩水80%,国内对国产芯片需求爆棚。
2025年上半年,寒武纪营收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82%,净利润10.38亿元,首次扭亏。二季度营收17.69亿元,环比增59.19%,净利润6.83亿元,环比增92.03%。这暴涨主要靠云端业务拉动,国内大模型训练需求猛增,企业抢着买国产芯片。
研发投入4.56亿元,占营收15.85%,保持高强度。公司前十大股东里,中科院持股多,其他机构跟进。股价从低谷爬起,8月27日盘中达1464.98元,超过茅台,成为A股股王。陈天石持股28.63%,身价超1500亿,一度上富豪榜。
哥哥陈云霁专注科研,2025年8月成中科院院士候选人,最年轻的信息技术学部候选人。这成就不是天上掉的,美国封锁逼出国产替代,寒武纪抓住了机会。
但也得看到,芯片行业竞争激烈,英伟达等外资还在迭代,寒武纪技术虽进步,但距离顶尖还有差距。营收暴涨有泡沫嫌疑,有人说这是政策红利和市场炒作,长期看还得靠产品硬实力。陈天石提醒员工别激动,保持清醒,继续布局多领域。
寒武纪现在为国家AI发展出力,但未来不确定,供应链风险还在,国际环境复杂。兄弟俩的故事告诉我们,科技自主不是喊口号,得一步步实干,面对封锁时,机会往往藏在压力里。
寒武纪的逆袭是国产芯片的一个缩影,从被卡脖子到撕开血路,靠的是坚持和技术积累。但别忽略问题,公司早期亏损严重,高管离职也发生过,管理层得反思。
陈天石作为CEO,决策影响大,但市场波动大,股价起伏正常。2025年2月,国家领导人在北京会见科学家时提到AI芯片重要性,这给行业注入了信心。
寒武纪继续扩展,产品进数据中心和边缘设备,合作方增多。但美国管制升级,实体清单影响持久,代工厂商受限,寒武纪得靠国内生态链顶上。兄弟俩的分工模式挺实用,哥哥搞创新,弟弟管运营,避免了科研型企业常见的管理乱象。
总体看,这对80后兄弟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在AI芯片上能追赶,但路还长,得避开盲目乐观。营收暴涨是起点,不是终点,未来得看怎么稳住增长,扩大市场份额。芯片自主关乎国家安全,大家都得支持,但也得理性看待,别把一时的热炒当永久胜利
更新时间:2025-09-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