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4月,董明珠的一句“格力永远不用海归派”,在网上引发了轩然大波,当时不少人都觉得董明珠太过偏激,认为她在搞对立、扣帽子。
对于网络上的反对声,董明珠没有再出面解释,可令人意外的是,仅仅几个月时间过去,董明珠的话,就再一次被验证了。
“郝某间谍案”的曝光,直接把这场争议推向了新的高潮。
一个标准意义上的“高材生”,出国攻读博士,学成归来,成功进入某涉密单位工作,本应是国家重点培养的科研骨干。
但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个被寄予厚望的人,竟然成了泄露国家机密的间谍。
这让人不禁想问,董明珠当初那番话,是否真的言之有理?海归到底是不是间谍风险的“高发区”?

在4月22日召开的格力股东大会上,董明珠明确表示,格力在用人方面不会一味追捧“海归”,更不会因为留过学就优待某个人。
她担心一些海归身上藏着不易察觉的隐患,所以格力宁愿用本土培养的人才,也不会为了一纸洋文凭冒险。
这一观点刚提出时,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批评她,有媒体说她“背离常识”,还说她的态度不利于国家引进人才。
评论区里也不少人认为她以偏概全,把整个海归群体都当成了“潜在间谍”。

但当郝某这个“海归博士”被曝出间谍身份后,风向立刻变了。
郝某的背景看起来很光鲜,他成绩优异,靠自己考取了出国留学资格,目标是读到博士学位,按照常规思路,这样的人在回来后理应成为国家的栋梁。
但命运的走势,却在他出国参加一次学术会议前悄然改变。

有一次郝某去某国大使馆办签证时,被境外间谍盯上了,一名自称是大使馆工作人员的男子频繁与他接触,套近乎、请客吃饭、送贵重礼物,甚至安排他进行所谓“兼职面试”,郝某交了两篇论文后便获得了不菲的报酬。
这让他彻底放下了戒心,也一步步掉进了圈套,他开始相信对方是真心欣赏自己的人才,直到另一名间谍亮明身份,对他进行威胁利诱,他才明白了一切都是圈套。
但可惜的是,郝某没有选择及时悬崖勒马,而是选择了背叛,成为境外间谍机构的“合作对象”。

、回国后,郝某成功进入了涉密单位工作,他利用职务便利,多次与外方接头,向对方提供国家机密资料,换取大笔现金。
经国家安全机关鉴定,他泄露的资料中包括五项机密级国家秘密、两项秘密级国家秘密,以及十四项情报内容。
最终,郝某被依法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消息一出,网上一片叫好,很多人认为这样的惩罚不但应当,还需从源头加强审查,特别是对那些留学归来的人员背景要查得更细、更深。

而董明珠的言论因此被重新审视,有不少网友开始理解她为何坚持不用海归,甚至有人说,她的担忧并不是没有根据,只是表达得太直接了,而像格力这样的大型企业,在用人方面确实应该更加谨慎。
但也有人认为,不该因为一个郝某,就把所有海归都贴上“间谍”的标签,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太多杰出的海归学者,比如钱学森、邓稼先,他们用一生证明了海归可以是最忠诚的国家力量。
这也正是很多媒体人所强调的“不能一刀切”的原因,比如胡锡进就曾两度发文,指出董明珠的言论可能违背劳动法,也不符合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他提出,企业可以加强审核,但不能因为个别案例就全面拒绝海归。

其实,真正的问题不在“海归”这个标签上,而在于“是否被策反”,国家安全部早就指出,境外间谍机构最常盯上的目标之一,就是我国的留学生,因为他们年轻、缺乏社会经验、防范意识也比较弱。
不仅如此,间谍的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有的间谍会假装成签证官,以权谋私,有的会送礼金、请吃饭,软硬兼施,还有的会利用感情陷阱、生活弱点,进行威胁利诱,只要稍有松懈,就可能引发不可挽回的后果。

而被策反的,也不全是留学生,比如某驻外机关的公务人员张某,被境外人员抓住生活隐私,被迫一步步走上泄密道路,还有军工企业的员工张某,在下班路上被陌生外国人搭讪,对方以“合作”名义索要内部资料,幸好张某警觉,及时拨打12339举报电话,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所以,所谓“间谍”,并不专属于哪类人群,不管是海归,还是本土人员,只要有接触涉密信息的机会,就可能成为被策反的目标,这也是国家安全机关反复强调“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的原因。
信息来源:
2025-10-22 14:08·光明网 留学生郝某国外被策反,回国后潜伏机要部门多次出卖情报,被判无期!
2025-07-28 08:12·观察者网 无期徒刑!留学生郝某被策反当间谍,回国后潜伏于核心要害部门窃密
更新时间:2025-10-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