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中国居民存款减少了1.11万亿元,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却激增2.14万亿元。这场前所未有的“存款大搬家”背后,是普通中国人理财观念的历史性转变。
“存三年利息还不到一万块,真不如试试新路子。”一位六旬退休教师王叔叔在20万元定期存款到期后,没有选择续存,而是将资金分散投向了理财产品和股市。
这张存了三年的存单,年利率从存入时令人心动的“3字头”,一路跌至如今续存时的1.55%。王叔叔的决定,正是当前低利率环境下储户心态变化的一个缩影。
01 存款利率下滑,传统储蓄吸引力不再
2025年5月,六大国有银行集体下调存款利率。工行一年期、两年期、三年期存款挂牌利率分别降至0.95%、1.05%、1.25%。
这意味着存入10万元,一年后利息不足千元。活期存款利率更是低至0.05%-0.15%,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中小银行紧随其后。吉林龙潭华益村镇银行将三年期、五年期定存利率骤降20个基点,活期存款利率从0.2%滑落到0.15%。
银行为何频频降息?净息差压力是关键。2025年二季度数据显示,整个银行业的净息差被压低至1.42%,银行通过降低负债端成本来维持盈利能力。
02 巨额存款到期,资金寻求新出路
2025年是存款到期再配置高峰期。数据显示,六大行共有52.4万亿元左右的存款到期,整个银行业约有108.3万亿元的存款到期。
这些存款到期后,面临的是利率断崖式回落。以三年期定存为例,利率从2022年的3%以上降至现在的1.25%-1.85%,收益腰斩不止。
中信证券测算显示,2025年可能有90万亿元以上的存款到期,假设其中5%-10%的资金寻求更高收益,则流出规模可能在4.5-9万亿元。
03 资金流向何方,理财保险股市受青睐
“存款搬家”的信号已经明确。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7月住户存款同比多减7800亿元;非银存款同比多增1.39万亿元。
理财市场成为首要受益者。2025年6月末,存款、理财及保费规模较2023年6月末分别少增4.3万亿、多增3.1万亿左右及多增5300亿左右。
银行理财规模已突破31万亿元,年化收益2.12%显著高于定存。R1/R2低风险产品为主,但净值波动风险也在上升。
保险产品也受到青睐。保险端收益率高于存款利率,推动居民储蓄向保险产品转移。近年来险资减少了存款的持有规模,增大了对于权益的配置力度。
股市成为直接受益者。2025年7月,A股市场新开户数达196.36万户,同比增长70.54%。一家证券公司营业部工作人员表示:“今天上午我们就开了十几户,年轻客户明显增多”。
04 不同代际投资者,理财观念悄然转变
在这场存款大搬家中,不同年龄段的投资者都表现出独特的投资特点。
年轻人谨慎试水。在济南上大学的“00后”小张近期开通了股票账户,投入了1万元到股市中。网友“方知雨薇”则自8月6日起,在社交平台上每天更新自己的《女大学生炒股日记》。
老股民理性回归。济南的李女士已6年未打理过自己的股票账户,如今看到行情向好,正考虑择机补仓。
中老年群体倾向分散配置。像王叔叔这样的中老年群体,倾向于将资金进行分散配置,部分投入理财以求稳健,少量投入股市博取潜在收益。
05 投资新风向,“固收+”策略受追捧
存款搬家的资金并非直接大量进入股市,而是倾向于通过“固收+”类型的资管产品进行过渡承接。
这类产品能够实现资金的“间接入市”,在追求收益的同时控制风险。随着权益市场企稳回暖、债市利率持续下行,市场对固收+策略的认可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货债类投顾策略成为理财新选择。以工银瑞信基金的“工银货债通”为例,年化收益率达到2.33%,近一年最大回撤仅为0.12%。
06 理财新趋势,多元化配置成共识
面对低利率环境和市场变化,多元化资产配置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理财技能。
货币基金作为高流动性、低风险的“活期钱包”,适合短期闲置资金存放,年化收益率在1.1%至1.5%之间。
债券基金收益弹性更大,对于有6个月以上闲置资金的投资者,短债基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黄金作为避险资产,可以对抗市场不确定性,但价格波动较高,不适合低风险投资者。
对股市投资者,专家建议侧重高股息、低波动的稳健资产,避免追逐估值过高的题材股。科技成长板块配置不超过总仓位20%,不追高,可逢低布局。
07 未来展望,存款搬家将是长期趋势
存款向资本市场的合理有序迁移是大势所趋。但这过程将是渐进的、结构性的,需要资本市场自身不断地成熟和完善作为支撑。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指出,这不仅取决于短期市场行情的表现,更取决于居民资产配置结构的深度调整以及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完善。
股市短期受益于增量资金支撑市场活跃度,但需警惕局部泡沫和基本面脱节风险。消费难快速反弹,资金未大规模流向实体消费,复苏依赖收入改善而非金融市场收益。
2025年8月,中国资本市场迎来历史性时刻,A股市值总和首次突破100万亿元。
随着上证指数、北证50指数等关键指数的集体突破,资本市场的活力被有效激发,反过来加速“存款搬家”现象。
这种正反馈效应正在形成:居民资金入市推动市场慢涨,市场上涨又吸引更多资金入市。
#存款##多家银行下调存款利率##银行存款都去哪了#
更新时间:2025-08-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