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杨幂穿着白色小洋裙在广告里魔性发问:
“你没事吧?没事就吃溜溜梅”
这句当年被网友戏称“听完用脚趾抠出三室一厅”的广告词,却意外成为了溜溜梅撬开全国市场的支点。
12年后,杨幂已不再是代言人,时隔6年再度冲刺港股上市的溜溜果园却在招股书里写下新剧本:
2024年,公司营收16.16亿元,净利润1.48亿元,一年卖出20亿颗青梅。
带着这张漂亮的成绩单,溜溜梅试图叩开资本市场的大门。
看似潮平两岸阔?没那么简单。
带货女王的“遗产”:从安徽小厂到国民零食
1997年,安徽芜湖的小老板杨帆结束北漂,回老家开了一间食品公司,主营糕点生意。
然而,随着这条赛道开始被徐福记、达利园等巨头“碾压”时,业务边缘的梅子制品却意外成了旗下销冠。
他或许想不到,自己会因为这些梅子改写命运,在二十年后靠“洗脑”战术成为果脯界顶流。
2006年,他砍掉了其他所有业务,all in押注青梅赛道,把梅子产业做出了花。
7年后,靠“溜溜梅”三个字和杨幂的洗脑广告,溜溜梅居然硬生生在零食红海中撕开一道口子。
巅峰时期,溜溜梅一年卖出20亿颗青梅,相当于每个中国人分到1.5颗。
溜溜梅给到杨幂的代言费虽然从未公开,但据与杨幂有过短暂合作的饮料与罐头食品企业【欢乐家】透露,双方仅两年的合作便花费1700万。
毫无疑问,溜溜梅的账单一定更疯狂。
据统计,2022-2024年溜溜梅累计砸下2.2亿广告费,相当于每天烧掉20万。
除了杨幂外,肖战、时代少年团接力代言,抖音、小红书“病毒式”种草,创始人杨帆甚至亲自出镜拍短视频,把“梅子”变成了流量密码。
但带货女王的红利终有尽头。
2023年杨幂合约到期后,溜溜梅的声量肉眼可见地降温。
招股书里不再提明星效应,转而强调“天然果冻市场份额第一”和“中国青梅大王”的标签。
年入16亿背后的“梅”好生意:
成也杨幂,困也杨幂?
翻开招股书,数据看似“酸爽”。
2022-2024年营收从11.74亿涨至16.16亿,净利润三年累计3.15亿。
但撕开糖衣,隐患正在发酵。
毛利率从38.6%滑到36%,核心产品梅干的毛利率更从39.6%暴跌至32.1%,缩水近两成。
为了抢市场,溜溜梅不得不“以价换量”,梅干每公斤价格从39.4元降到35.2元,梅冻价格腰斩近半。
目前,溜溜梅的总营收60%依然要靠梅干这款大单品,西梅和梅冻仅占13.8%、25.4%。
这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策略,让溜溜梅的命运和青梅收成深度绑定。
2017年,一场霜冻就让采购价暴涨38%,直接拖累净利润缩水2600万。
2025年青梅收购季在即,梅满天下等对手已囤积2万吨产能,价格战一触即发。
更危险的是,溜溜梅的经典产品,消费者开始“吃腻了”。
黑猫投诉上421条差评直指产品发霉、混入毛发,有用户拆开京东自营的溜溜梅,赫然发现“疑似指甲的不明物体”。
2022-2024年间,芜湖梅冻工厂先后5次接受市场监管局检查,却有4次因生产环境不达标、原料存储不当等原因被判定不合格,也让“天然健康”的招牌蒙上阴影。
溜溜梅的产品,真的便宜到可以让消费者甘愿忽略食品安全问题了吗?显然没有。
对赌倒计时:创始人赌命,红杉资本撤退
溜溜梅的IPO不是选择题,而是生死状,招股书里藏着一颗雷:
“华安基金、芜湖基金已与溜溜果园实控人杨帆签订对赌,2025年12月31日前必须上市,否则有权要求创始人杨帆夫妇回购股权,还需按每年6%的单利计算利息。”
资本市场的耐心早已透支。
陪跑十年的红杉资本在2024年突然清仓离场,宁可放弃IPO红利也要套现走人。
D轮融资时估值仅22亿,相比“零食第一股”良品铺子巅峰期的300亿,溜溜梅的资本故事显然不够性感。
“过度依赖单一品类、研发投入骤降44%、销售费用是净利的2倍。”
投资人的担忧,不难理解。
当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纷纷推出梅类产品,溜溜梅的护城河只剩“先发优势”。
而这条护城河,也正在越来越浅。
一场豪赌与三个未知数
溜溜梅的招股书里藏着三个灵魂拷问:
离开杨幂,还能制造爆款吗?
2024年,溜溜梅花了1.06亿邀请明星做代言、品牌大使,这笔钱就占了公司净利润的71.6%,研发投入占比只有1.2%。
创始人杨帆的短视频账号“溜叔说梅”只有1.4万粉丝,不及头部主播的零头。
而新一代消费者更热衷“健康零食”“情绪价值”,溜溜梅却还在用“洗脑广告+量贩促销”的老套路。
2024年光零食渠道就砸了1.2亿促销费,换来的却是毛利率下滑。
供应链能扛住天灾吗?
青梅价格十年涨了8.3%,西梅进口价更飙升28%。
溜溜梅试图用“海外采购”对冲风险,但日本、韩国市场的拓展刚起步,2024年海外收入几乎可以忽略。
一旦遭遇极端天气,成本压力将直接碾碎利润。
资本愿意为“情怀”买单吗?
招股书里反复强调“45.7%的果冻份额”、“7%的梅类零食市占率”,但资本市场更看增量。
良品铺子们用全品类碾压细分赛道,而溜溜梅的“梅+”战略,包括梅精软糖、梅茶、梅酒……尚未复制出第二个“梅冻” 。
一颗梅子的资本辩证法
从芜湖小厂到年入16亿,溜溜梅用了25年;
但从国民零食到IPO闯关,它只剩8个月。
“靠营销引爆市场,靠渠道扩大规模,却困在供应链和产品创新的瓶颈里……”
这其实是中国消费品牌的经典困境。
当杨幂的广告声渐远,溜溜梅需要证明,没有明星加持,它依然能让人“没事就想吃”。
毕竟,资本市场的评委们,可比消费者残酷得多。
#溜溜梅#
更新时间:2025-04-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