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全球有47个国家的人来中国可以说走就走。
沙特石油大亨到欧洲背包客,这些“尝鲜”的老外回去后集体患上了“中国依赖症”。
有人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哀嚎:“感觉像被拔掉氧气管!”
一位去年还在为签证排队三天的法国工程师,今年6月带着全家直飞上海。
落地时他特意看了眼手表,从下飞机到拿到行李,全程不到25分钟。
“巴黎戴高乐机场的效率连这里的零头都赶不上!”
他在脸书上晒出对比图,评论区瞬间炸锅。
这一切源于中国持续扩大的免签政策。
截至2025年6月,单方面免签国家已达47个,加上互免签证的阿联酋和卡塔尔,海合会国家实现免签全覆盖。
海南的数据最具说服力:一季度免签入境外国人12.9万人次,占入境外国人总数近90%,同比增长69.3%。
政策红利直接催生“反向代购”热潮。
在迪拜商场,中国产的安防产品成了抢手货。
巴黎二手平台上,“九成新中国体验卡”被高价转卖。
更绝的是,德国商务人士发明了“中国转机经济学”——哪怕多飞5小时,也要在北京首都机场享受“充电+按摩+美食”的一站式服务。
成都春熙路上,英国博主詹姆斯做了个疯狂实验。
他把iPhone放在长椅上,自己躲进星巴克观察。
两小时后手机还在原地,保安甚至贴心地用伞遮住了暴晒的屏幕。
这个视频在YouTube播放量破百万,评论区全是“这不可能!”的惊叹。
“中国式安全感”成了戒断反应的核心诱因。
中东游客回国后发现,自家小区的监控覆盖率还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
意大利妈妈再也不敢让孩子独自下楼买冰淇淋,因为街角的黑暗处总让她想起中国的24小时巡逻警察。
最夸张的是澳大利亚的医疗系统,公立医院接诊效率极低。
澳大利亚生产力委员会2024年报告显示,该国急诊等待时间长,部分州救护车等待超30分钟。
新州一名癌症晚期患者在急诊科等待住院治疗时,竟然需要在走廊上待了整整 36个小时。
上海陆家嘴,沙特王子阿卜杜勒体验了一把“科幻级便利”。
早上用刷脸支付买咖啡,中午乘高铁去杭州吃西湖醋鱼,下午用共享汽车逛灵隐寺,晚上回酒店前下单的外卖刚好送到。
“这简直是生活在未来!”他在TikTok上的视频获赞400万。
这种便利落差回国后被无限放大。
在东京曾用手机扫码骑遍北京胡同的游客,面对街头停放的投币自行车不知所措。
在巴黎习惯了美团30分钟达的留学生,对着本地3小时起送的外卖APP崩溃吐槽。
经典的是加拿大游客,在超市习惯性掏手机“刷码”,被收银员提醒“请用现金或信用卡”时,自嘲“感觉回到了2000年”。
要说扎心的是其实是物价对比。
美国游客杰森在成都买的耐克鞋标价699元,回国发现同款要卖180美元。
他在广州吃过的米其林餐厅人均消费300元,洛杉矶同等水平的餐馆账单后面要多加个0。
中国物价就像照妖镜,照出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的丑陋真相。
罗马社区公园,竟有意大利大妈们跟着视频学跳广场舞。
魔性的步伐吸引了当地媒体报道。
纽约时报记者在成都街头看到。
外国游客举着自拍杆拍熊猫玩偶,背景是灯火通明的太古里,配文是:“欢迎来到未来之城。”
这种文化输出远超预期。
美国博主“筷子兄弟”在TikTok发布重庆小面吃播,单条视频获400万点赞。
韩国网红“上海探店王”每周直播外滩夜景,带动其粉丝群内“赴华签证咨询量”暴涨300%。
成都熊猫基地周边在亚马逊卖到断货,汉服体验视频在Instagram掀起“东方美学”模仿潮。
最有意思的是“反向种草”。
泰国推出中文版旅游警察APP,提供紧急救援、实时翻译等服务。
意大利米兰ADI设计博物馆的文创中国精品展使用中文标识,都灵汽车设计奖也首次引入中文参与。
而老外们的戒断反应不是矫情,而是身体诚实的投票。
迪拜土豪开始在微信群里团购中国产防盗门,巴黎老太太学着用淘宝买防狼喷雾。
这场由免签引发的戒断综合征,已经有演变成全球范围的认知革命的趋势。
中国给的从来不只是签证便利,而是一套现代生活解决方案。
老外们用过就回不去了。
就像坐过高铁的人再也受不了绿皮车。
这场戒断风暴才刚刚开始,下一个倒下的会是谁家的优越感?
信源:“
中国政府网:《中国单方面免签 "朋友圈" 增至 47 国》
海南省人民政府:《2025 年一季度海南出入境边防检查主要数据新闻发布会》
澎湃新闻:《重磅亮相!泰国推出 "旅游警察 APP" 为游客提供多功能全方位服务》
网易手机网:《24 米花田造江南,以山入境,中国力量在米兰》”
文/编辑: 珞翎
更新时间:2025-07-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