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发现:提高睡眠质量必吃4种食物,中伏天易失眠可多吃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中伏天一到,失眠的人变多了。

白天热得发闷,晚上空调吹久了又容易心烦气躁,不少人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眼睛睁着到凌晨两点。

有人以为自己只是“最近压力大”,也有人说是“中暑影响神经”,但真正的核心在于——睡眠质量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生理系统失衡,不只是入睡难那么简单,而是大脑、内分泌、肠道菌群甚至血糖节律之间的“集体失调”。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近期开展的一项为期14个月的追踪研究,吸引了诸多关注目光。

他们在一项涉及1246人的饮食与睡眠双向评估中发现:睡眠质量不佳人群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下降,脑电图显示慢波睡眠减少,同时普遍存在5-HT代谢偏低的现象。

更关键的是,在摄入特定几种食物后,部分人群的入睡时间提前了15~40分钟,清晨觉醒次数减少,深睡比例上升。

研究指出:饮食对睡眠的干预作用被严重低估,尤其是高温高湿的中伏阶段,食物选择与夜间神经调节的关系更为敏感。

这个结论其实与很多人的直觉相反。大多数人一提到“失眠”,就去想“神经系统问题”或者“情绪放松技巧”,最多喝点酸枣仁水、泡泡脚。

却很少人想到,晚餐吃了什么,早餐有没有吃,肠道菌群状态如何,这些可能比冥想十分钟管用得多。

真正的问题是,大多数失眠的底层机制,并不是心理因素,而是神经递质和能量供应的不协调。

这组研究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不只是发现了失眠者的神经状态,还进一步找到了四种与改善慢波睡眠、调节松果体褪黑素生成密切相关的饮食因子。

而这四种食物,在中伏这种生物节律紊乱的季节中,恰好能通过不同机制起到作用。

首先,研究发现富含色氨酸和维生素B6的食物,能够显著提高褪黑素前体——5-羟色胺的稳定合成。

而色氨酸必须通过饮食摄入,人体无法合成。蛋类、瘦牛肉、葵花籽、绿叶蔬菜中含量相对较高。

而维生素B6则广泛存在于动物肝脏、香蕉和土豆中。

特别是在试验组中,每日晚餐中加入100g熟鸡胸肉+50g熟南瓜泥的参与者,褪黑素水平提升最快,睡眠结构改善最明显。

这不是偶然。褪黑素的合成过程有两步,第一步依赖色氨酸生成5-羟色胺,第二步则需要维生素B6作为辅酶才能转化为褪黑素。

而很多睡眠不佳的人群,不是缺色氨酸,而是缺乏这个关键转化因子。

也就是说,如果你晚饭吃得过清淡,几片黄瓜、一点米饭,是不足以合成足量睡眠激素的。

第二种有效食物是富含中链脂肪酸的天然椰子制品。很多人把椰子水当作“解暑饮品”,但其实它对中枢神经有轻度镇静效果。

研究中显示,每日摄入约150ml新鲜椰汁或50g冷压椰蓉的人群,其脑电图中alpha波活跃度下降,入睡时间缩短8~15分钟,深睡时间延长12%~17%。

原因在于中链脂肪酸比长链脂肪酸更容易被肝脏转化为酮体,而微量酮体代谢产物对中枢神经有调节作用。

国外神经营养学研究也早有证明,轻度酮体摄入能促进γ-氨基丁酸(GABA)的活性提升,从而提升神经抑制信号,缓解夜间过度兴奋状态。

也就是说,椰子制品并不是“养生潮流品”,它在睡眠管理中有实际生化基础支撑。

第三种被验证有效的是富含钾镁离子的绿叶菜和糙米类食物。

很多人失眠以为是“大脑太兴奋”,但实际上更多是交感神经活性未能及时抑制。

而镁离子作为天然的NMDA受体拮抗剂,能够降低神经突触兴奋性;钾离子则维持肌肉和血管的稳定状态。

研究中明确指出,钾镁摄入较高人群在气温超过30℃的夜间睡眠中表现出更强的自主神经稳定性,心率波动幅度下降。

特别是在中伏这种高湿度气候下,体内钾镁流失明显,如果饮食中长期缺乏粗粮、绿菜或坚果,容易出现交感-副交感神经转换迟缓,表现为夜间易醒、浅眠、起夜频繁、晨起心率偏快等一系列问题。

而这些现象常被误解为“年纪大了”,实际上属于典型的“电解质失衡型失眠”。

最后一种食物令人意外,是传统发酵类豆制品,比如豆腐乳、纳豆、发酵豆腐。

研究中发现,这类食物含有特定益生菌和大豆异黄酮衍生物,能够提高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并通过肠-脑轴途径影响中枢情绪和睡眠结构。

更关键的是,与直接吃益生菌制剂不同,天然发酵食品能同步提供可溶性纤维和益生元,维持肠道微生态稳定。

斯坦福大学的一项平行研究曾指出:肠道菌群组成的多样性与睡眠深度显著相关,菌群单一者深睡期明显缩短,清晨疲惫感增强。

这也印证了武汉大学的研究方向——调肠即调脑,饮食调节从肠道切入,比直接干预大脑安全得多。

这几类食物的共同点不是“助眠”本身,而是通过不同生理机制打通睡眠节律的各个环节:神经递质合成、能量代谢平衡、神经兴奋控制、肠道菌群稳定。

它们不依赖药理干预,不引发依赖风险,也不会打乱身体原有的节律。

而恰恰是这些温和、长期、机制明确的食物干预,才是真正值得在中伏失眠潮中推广的策略。

当一个人吃得不够、吃得过精、吃得太晚、吃得缺乏结构,睡眠就一定会乱。

而不是某种“心理阴影”导致失眠,而是大脑根本没有原材料去建造高质量睡眠。

并非焦虑破坏睡眠,实则血糖波动、神经递质合成失败以及电解质紊乱才是睡眠的破坏者。

如果不能从吃下手,其他所有方法都是事倍功半。

冥想、放松训练、褪黑素补充剂都只是补救手段,睡眠的根,在日三餐里。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赵心含,常立阳,李艳娟.不同饮食模式在改善成年人睡眠质量中应用的范围综述[J].护士进修杂志,2025,40(07)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3

标签:养生   伏天   武汉大学   食物   发现   睡眠   肠道   神经   色氨酸   中伏   节律   饮食   吃得   羟色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