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日军的太阳旗从来都不是军旗,真正的军旗从来没被缴获


整个二战期间,日军共组建约240个陆军联队,绝大多数被歼灭解散。

令人惊讶的是,被盟军完整缴获的联队旗,却寥寥无几。

因为在日军眼中,联队旗是灵魂所在,宁可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也绝不轻易让其落入敌手。

即便到了全军覆没境地,士兵也会用最后力气烧掉旗帜,避免被缴获。

联队旗的起源:

日本明治维新前,各地大名拥有私人藩兵,每支藩兵都有专属旗帜,样式五花八门:萨摩藩的旗帜是象征勇武的黑底金狮,长州藩的是寓意日出之国的白底红日图,佐贺藩的则直接绣着家纹。

这种情况下,藩兵的忠诚对象,是具体的大名,而非天皇。这导致日本对外用兵时,难以形成合力,甚至时常爆发内战。

明治维新时,日本的首要任务,就是将各藩分散的武士,整合为忠于天皇的军队。

1873年,明治颁布征兵令,规定所有20岁以上男性平民,均有义务服兵役,打破了武士阶层的当兵专利,普通农民也能成为士兵。

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农民出身的士兵,为何要为天皇卖命?

为解决这一问题,明治用联队旗绑定士兵对天皇的忠诚——1874年,日本模仿普鲁士军制,推行四联队制师团编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军区,每个军区负责招募、训练和供养一个陆军师团。

这种设计暗藏玄机:每个师团的士兵与军官均来自同一地方,下辖的四个步兵联队,征兵地更精确到市或县。

如此一来,联队成了家乡部队,士兵打仗时会觉得是在保卫家乡、为家乡争光,作战时悍不畏死,生怕让家乡蒙羞。

不少人甚至祖孙、父子都在同一联队服役,这种同乡兵配置,进一步强化了士兵的战斗意愿,联队也可以灵活编入不同师团、旅团。

联队旗的形制:

为强化士兵对天皇的忠诚,日本通过联队旗的设计,植入征兵地的文化符号,让旗帜成为士兵荣誉感的体现。

每个联队成立时,都会收到天皇御赐的队旗,其形制有着严格规定:

旗面以红色绸缎为底,长二尺八寸、宽二尺一寸,象征武士道的热血与坚韧;

中间绣着代表日本的日之丸,边缘环绕,象征军人玉碎的十六瓣白色樱花纹样;

绣旗的丝线,必须用最高级的西阵织

旗杆主体为黑色漆木,竿身缠绕金色丝带,杆头刻有天皇御赐字样;

最特殊的,是旗杆顶端那枚镀金三面体菊花,从任何方向看,都是完整的菊花图案,这是日本皇室的标记。

授旗仪式同样充满仪式感:受旗前,联队长会带领士兵,诵读三天三夜军人敕谕。

到最后一天凌晨,天皇特使会在晨曦中授予旗帜,联队长率全体士兵,向天皇画像宣誓效忠,再郑重接过旗帜。

从此,这面旗便与联队绑定,成为军魂的具象化存在,即便破损到像破尿布,也不会更换。

破损的旗帜:日军眼中的“荣耀勋章”

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日军第二师团第十五联队,奉命进攻旅顺要塞,在二零三高地的拉锯战中,联旗被俄军炮弹撕开三道裂口,旗杆两次被子弹打断。

按规定,联队长应申请更换新旗,但第十五联队的士兵,却拒绝更换。

战后,这面破旗,被送回日本展览,天皇特意下旨表彰,被送往东京靖国神社展览,成为忠勇的象征,第十五联队,也因此得名破旗联队。

到了侵华战争时期,这面联队旗又添了十几道新裂口,士兵们却以此为莫大荣耀。

从这时起,联队旗不再仅是指挥作战的标识,更成了武功的象征:旗帜越破,说明参加的战役越多,联队就越光荣。

因此,日军历史越悠久的联队,队旗越破旧,有的甚至只剩几条破流苏,哪怕旗面烂到挂不起来,也只做最低限度的修补,仅缝合流苏、加固旗杆,始终保留残破的旗面,以此彰显战功。

而且对日军而言:只要旗帜仍在,即便全员战至最后一人,联队编制也不会被撤销。

反之,若旗帜被夺,意味着联队荣誉彻底湮灭,剩余士兵会被视为无旗之兵,甚至可能被拒绝承认军籍。

如果联队被歼灭时,主动销毁旗帜,未被敌人缴获,连队番号仍可保留。

护旗与烧旗:日军的“病态坚守”

这种“旗在联队在”的设计,让日军在作战时,将保护队旗,当成了第一要务:

将护旗组布置在阵地核心位置,由最精锐的老兵组成护旗队守卫;

只有战况最激烈时,队旗才会被展开,在日军眼中,这等同于天皇亲临战场,能激发出更高的斗志。

日俄战争时,乃木希典指挥日军进攻旅顺203高地,俄军占据地形优势,日军亮出军旗,用人海战术冲锋70多次,最终付出万余人伤亡的代价,才拿下高地。

不过,乃木希典也曾有过耻辱时刻——1877年,明治维新后,一些失意的武士发动叛乱,时任第十四联队连队长的乃木希典率军平叛,却被叛军包围击溃。

混战中,护旗队遇袭,联队旗一度被缴获,后由友军帮忙夺回。

此事被日本陆军视为奇耻大辱,乃木希典也羞愧终生,直到明治天皇去世,他自杀殉葬时仍对此事耿耿于怀。这也是日军历史上唯一一次军旗被缴获的记录。

这种旗帜崇拜,在二战中达到病态地步: 1942年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日军一木支队以步兵第28联队为骨干,共2800余人登陆作战。

起初误以为岛上美军仅6000人,认为皇军可以一敌十,却没料到美军实际人数超万,且火力密度远超预期。

激战过后,一木支队全军覆没,队长一木清贞大佐自杀前,做的最后一件事便是烧毁军旗。

1943年瓜达尔卡纳尔战役,日军第二师团的联队旗被美军炮火击中,联队长山田清一中佐,带着残兵退守丛林,专门派10名伤兵组建护旗队,当美军最终包围他们时,山田清一率士兵高喊万岁,集体用手榴弹自杀,联队旗也随之一同炸毁。

1945年冲绳战役,日军第116联队在摩文仁山洞被美军包围,联队旗破损严重,按规定,联队长中村俊夫大佐应下令焚烧旗帜。

为了防止没烧干净,他命令士兵将旗帜撕成碎片,缝进军服内衬,随后下令士兵集体引爆手榴弹,旗帜最终与士兵的血肉,一同被炸得粉碎。

投降后的结局:多数烧毁,仅存一面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时,盟军尚未登陆日本,军部发布的第一道命令,便是各联队焚烧队旗。战后统计,日军共烧毁444面队旗。

凡事总有例外,步兵第321联队是个特殊存在:它在1945年7月23日,也就是投降前不到一个月,才刚组建授旗,是为本土决战临时拼凑而成。

连队长鲎藤四郎,接到烧旗命令时,因舍不得刚到手的职位,只烧毁了旗杆,将旗面裁剪成几块偷偷藏起。

1951年后,他才敢将旗面拿出,后被收藏于靖国神社,配上复刻旗杆,成为现存最完好的日军陆军联队旗。

有人不禁发问:这面未被烧毁的军旗,是否在等待未来某一天,真正被缴获,为这段侵略历史写下最终的注脚?


本质上,日军联队旗是一场畸形的忠诚实验,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洗脑工具

我们批判这种旗帜崇拜,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警醒未来,避免战争悲剧重演。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2

标签:历史   军旗   日军   太阳   联队   旗帜   士兵   日本   天皇   护旗   队旗   师团   旗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