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暮年壮志:八旬老将的请缨之举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金川土司索诺木联合小金川反叛,清廷再启战端。此时,川北阆中古城内,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时年八十四岁的蒙应瑞,闻讯后毅然上书朝廷,请求以“川北镇将士教习”之名,重返战场助战。这位曾在康熙年间以“一战定乾坤”扬名的老将,虽已卸甲归乡多年,却仍心系边疆安危。他在奏疏中写道:“臣虽老迈,筋骨犹健,愿以残躯为陛下分忧,为川北子弟兵传经授略!”
蒙应瑞的请求震动朝野。此时,清军正因金川地形险峻、碉堡林立而屡遭挫败,乾隆帝虽对老将的忠诚感佩,却忧其年事已高。最终,在川陕总督的力荐下,乾隆特准其以“参赞军务”之名,协理川北镇将士训练,并参与战略谋划。
【 二】、沙场回眸:从士兵到将军的传奇
蒙应瑞的军事生涯始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他出身于天下商帮川陕商贾世家,乃祖蒙顺,赐名蒙善宇;乃父蒙元亨两公因助力川督西征后勤保障和蒙应瑞战功,贵赠骁骑将军,受封一品大商。
而蒙应瑞他则以士兵之身崭露头角。在康熙五十九年的绰马喇之战中,他临危受命组建五百余人的满汉铁骑敢死队,雪夜突袭敌营,大破准噶尔军,一战从外委千总(正八品)直升署副将(从二品),创下“一人战功,三代封将”的奇迹。
雍正年间,他驻守阆中七年,历任川北镇总兵官之下副将,练兵严谨,威震川北重镇,统辖上连秦省下接荆襄之地,公元1721年-公元1728年,历练期间有5位总兵调任,副将营驻今状元坊北侧,他在阆中期间,关注民生,保护文物文迹,新修水利书院,繁荣辖区内商贸经济,维护了地方的和谐与各安耕作,强化官兵技能。确立了四川保宁府历史上“保府九属”的格局,这一格局持续了近两百年
在川陕总督岳钟琪辖区驻成都都司营半年时间,维护省城的团结和谐。调任京师在直隶总督李卫的培养下,在顺义,密云,三屯,直隶保定,马兰等地任期10余年历期间,维护地方团结,民生改善。
在江西,广州,碣石,虎门等地任职历练5年期间,更是顾全大局。副将蒙应瑞成为江西巡抚岳濬的得力干将。几月间巡视南昌府城内外,了解兵民状况,并与上下级多次漫步于滕王阁,共商兵民之事。乾隆三年,江西巡抚岳濬请求豁免南昌府浮粮三万七千余两,复疏请发帑修筑丰城江堤,浚江关河口,议行社仓,皆允所请。
在广州、碣石、虎门等地,更是智勇双全的谋略充成了系列历史大事记,维护海内外正常通商,功勋显赫。调任湖北宜昌镇总兵近1年内,业绩突出。在总兵官内练选1人新授大区湖广镇筸总兵官,驻今凤凰古城6年,统辖内外玖营营汛,成为凤凰古城历史上大区级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
蒙应瑞年七十岁,在京城告老还乡,荣归川北镇保宁府阆中城,今四川南充市代管县级阆中市古城迎恩街元戎府邸。晚年的蒙应瑞虽远离前线,却始终关注军事动向。他深知金川之役的艰难:此地“万夫莫前”的险峻地形、“坚碉林立”的防御工事,以及土司军队的彪悍善战,皆是清军难以速胜的桎梏。
【三】、老骥伏枥:战术革新与精神激励
蒙应瑞抵达川北大营后,并未因年迈而懈怠。他结合早年西征经验,提出三项关键策略:
【1】. 特种作战训练:仿效当年敢死队模式,选拔精锐组成“山地突击营”,专攻碉堡夜袭与攀岩战术,以应对金川碉楼。
【2】. 后勤革新:借鉴祖辈经商时的高原物资转运经验,设计轻便驮具与干粮配方,缓解清军因“雨雪频繁、粮道中断”导致的补给困境。
【3】. 心理战法:利用蒙氏家族在川藏边地的声望,联络亲清土司分化叛军,并亲自训话鼓舞士气,以“忠勇报国”之志激励士卒。
此外,他力主启用川北子弟兵,称:“川人善攀援、耐苦寒,此役当为乡梓而战!”其言掷地有声,军中士气大振。
历史得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大金川土司索诺木(莎罗奔孙)、小金川土司僧格桑再次发动反清叛乱。乾隆帝命温福、桂林分别自汶川及打箭炉(今康定)攻小金川。
乾隆三十八年初温福战死木果木,清军死伤万人,知县以上文武官员阵亡一百多人!乾隆改阿桂为主帅。再调各地大军8万征剿大小金川。
这一次川北镇驻阆中营区将领尹德禧及川北军2000余人开赴前线。熟知川西情况的蒙应瑞,此时已告老还乡多年,时年84岁,并主动请缨随尹德禧赴军助力战势。
同时到来的还有刚从缅甸战场回国的海兰察及索伦兵,另有京城专门攻碉堡的健锐营、火器营官军。阿桂又向众人介绍刚到军中不久18岁的大学士傅恒之子福尔康。
蒙应瑞老将军拿出几样攻碉神器:一是大小金川战碉详细分布图,二是600副攀山神器猕猴蹬(套脚上的攀岩脚锥),三是可拆卸式“九节十成”劈山炮设计图纸和样炮10尊。
阿桂一见如获至宝,马上命人就地迅速打造。海兰察等不及,第二天就拿600副猕猴蹬选600勇士(有尹德禧和川北蒙家将藏籍死士100人),沿悬崖峭壁登上西山最大的喇木拉穆大碉楼,尹德禧派藏籍兵喊话不费一枪收复大碉楼。
之后士兵运送九节炮至山顶,与山下开山炮、大将军西洋炮形成交叉火力,仅10天就摧毁1000多个碉楼。
因此功劳,阿桂上报朝廷升尹德禧为游击,继续在军中效力。乾隆帝知道老将军蒙应瑞的情况后,下令嘉奖并赠左都督正一品待遇。
【四】、功成身退:历史的回响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军历经五年苦战,终克大小金川。蒙应瑞虽未亲临前线厮杀,但其训练的川北精锐在攻碉战中屡建奇功,尤以“夜袭刮耳崖”一役闻名,史载“士卒如猿猱攀壁,火器齐发,碉楼尽毁”。战后,乾隆特赐蒙应瑞“忠勤耆宿”匾额,以彰其暮年报国之功。
蒙应瑞晚年仍居阆中,其故居迎恩街“元戎第”附近北郊演武厅点兵台遗址,至今留存于古城北郊校场内,成为川北军民精神团结合的象征。他八十四岁请缨的故事,更被写入蒙公祠神道碑记中,印证了那句“勇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千古绝唱。
【结语】
蒙应瑞的一生,贯穿了康雍乾三朝的边疆征伐和守疆史。从少年士兵到八旬老将,他以智慧与胆识书写了“商戎世家”的传奇,更以暮年赤忱为金川之役注入了川军第一勇士的又一亮色。其故事不仅是个人的英雄史诗,亦是大一统王朝下边疆治理与军事文化的缩影。
更新时间:2025-05-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