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不如人?神十九回家,中国航天员出舱抬着走,美国的却活蹦乱

文丨编辑 来科点谱

«——【·前言·】——»

4月30日,神十九的航天员蔡旭哲等人完成了他们的太空任务并成功降落地面,因为在太空时间太长,出舱是由工作人员协助出舱的,可就在这个时候美国蓝色起源公司参与航天飞行的乘客却能像平常人一样自己走出舱门。

同样都是经历太空飞行,出舱方式却差别这么大,这情况太惹人注意了,甚至还有人翻出以前的事儿,说美国宇航员在太空待了快三百天,回到地球十几天就能跟没事儿人一样正常活动了。

看到美国航天飞行的表现,有些人心里会疑惑,咱们的是不是还差美国一截,又或许是我们的航天员不够强壮,所以才需要特别的帮助?

任务天壤之别

大家把神舟十九号的任务和蓝色起源的太空游做对比,似乎觉得它们是差不多的“太空之旅”,但我们得搞清楚,这两次“太空之旅”根本不是同一个概念。

说它们有差别,简直是太轻描淡写了,实际上它们不仅仅在时间上有差距,任务性质和强度也完全不一样。

神舟十九号的三位航天员,王浩泽、宋令东和蔡旭哲,在太空站待了整整183天,完成了一系列极其高强度的任务,要知道这可不是轻松的度假旅行,更像是严峻的“工作任务”。

他们的任务非常复杂,三次出舱、搬进搬出的货物多达六次,还要进行80多个科学实验,甚至时刻保持对空间站设备的维护,确保一切正常运行。

光是想象,他们必须保持高度的专业性和耐力,每一个动作和决策都至关重要,你能想象这些航天员在太空中待了大半年,天天都在应对挑战,克服困难,确保整个空间站运行顺畅的情景吗?

他们每天都得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工作,而且他们并不是在“观光”,而是在完成一项项艰巨的任务,可以说这真的是在太空中的“战斗”。

与此相比,蓝色起源的“太空游”简直就是一场短暂的打卡游,蓝色起源的飞行时间非常短,只有11分钟。从地球到太空的过程就像是一段简单的升空体验。

乘客们虽然也能体验到失重的感觉,但仅仅是短短的几分钟,几乎没有任何复杂的操作任务,乘客甚至不用做什么,只是简单地坐在飞船里感受那一瞬间的“太空”状态。

和神舟的任务相比,这简直像是休闲旅行,你可以理解为,神舟十九号的航天员是在执行一项使命,而蓝色起源的乘客则是去太空“打个卡”。

这种差距不仅仅是在时间上的不同,任务的性质、强度,甚至体验的深度,都是无法比拟的,你就像是把一个刚跑完马拉松的运动员和一个轻松散步的路人放在一起,根本无法对比。

对身体造成的影响

航天员在太空少则待几个月,多则大半年,明明在太空里活动得好好的,为啥一回到地球就站不稳了?

其实这背后有一堆复杂的科学原因,完全不是你想象中的简单问题,我们来看一下,这其中到底有多复杂。

根源就在太空失重环境,在那里没有重力束缚,航天员身体里的水分自然就重新分配了。

平常在地面上,重力会把身体里的水分都拽到腿和脚这些下半身的位置,但到了太空里,因为没有重力拉着,血液和水分就全往胸口、脑袋这些上半身跑了。

这就导致了航天员在太空中刚开始时常常会出现面部浮肿、鼻塞、头晕等不适症状,所以,如果你看到航天员的面部在太空里变得肿胀,那其实是因为身体水分的“反常”流动。

但是问题不止这些,最麻烦的是航天员从太空回来时,体液会迅速从上半身回流到下半身,这种快速变化会导致血流暂时不足,造成头晕、眼花,甚至有昏倒的风险。

说白了,在太空里身体的水分分布乱套了,等回到有重力的地球,身体还没适应过来,这就是为啥会出现 “站不住、头晕” 的情况,也就是大家说的 “立位耐力下降”。

咱们再讲讲肌肉,在太空里没有重力,航天员的肌肉不像在地球上那样使劲儿,特别是腿和后背这些帮着对抗重力的肌肉,长时间不使劲,慢慢就得不到锻炼了。

就算航天员每天在太空里坚持健身锻炼,也没办法完全避免肌肉萎缩,时间一长,肌肉最多能少掉差不多 20%。

所以,当他们回到地球站起来的那一刻,腿部和背部的肌肉很可能无法支撑他们的身体,就像是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身体“失控”。

更让人头疼的是骨密度的流失,没有重力,骨骼就没有压力去保持原有的密度,这就导致钙质的流失,骨头逐渐变得脆弱,像老化一样。

严重的话,航天员在地面上行走时,可能会感觉像婴儿刚学会走路那样不稳,甚至可能会摔倒,你能想象这种情况不仅仅是身体的疲劳,更是生理上的巨大挑战。

最后,航天员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飞船冲入大气层时的剧烈震动和过载,也给他们的身体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对航天员的保护

有时候我们看到航天员出舱时是被抬着的,这不是因为他们身体不行,主要是在太空执行任务,身体要克服很多困难,为了保证他们的身体不出问题,整个过程都有专业的医疗团队全程照顾,各种保障措施又多又精细。

太空环境的极端条件会对航天员的身体产生巨大的影响,失重和长期离开地球的重力场,直接导致了身体的一系列不适。

回到地面时,他们的身体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地球的重力,这不仅仅是个“简单恢复”问题,而是需要特别的照顾和治疗。

航天员回到地面后,会被隔离在一个专门的恢复舱里,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外界环境的干扰,同时也方便医护人员对他们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测。

隔离的目的是为了确保他们能够得到最好的照顾,帮助他们平稳过渡到地球的环境中,你可能会觉得隔离看起来像是过度保护,但实际上这是科学规律的体现。

在太空里飘着,身体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航天员返回地球后,必须时刻盯着身体情况,稍有风吹草动,恢复进度就可能被打乱。

除此之外,中国的航天员恢复过程还注重综合治疗,在短期内,航天员需要通过中医药、理疗等多种手段来帮助身体恢复。

比如中医的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航天员的肌肉萎缩和骨密度流失等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帮助他们逐渐恢复身体的正常状态。

我们也可以看到,国际上其他航天机构对于长期驻留空间站的宇航员,同样采取了类似的严格恢复流程,比如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和美国的载人龙飞船,每次任务结束后宇航员也都会经过一段恢复期。

这不仅是为了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也是对科学规律的尊重,太空旅行对身体的影响是深远的,想要完全恢复,需要时间和精心的照料。

中国航天一直把“安全至上”和“以人为本”作为基本原则,航天员的健康恢复工作就体现了这种理念,从严格的恢复过程到多方位的医疗保障,都是为了确保航天员能够尽快恢复健康,重新适应地球的环境。

这不仅是对航天员的最大呵护,也是对航天任务最严谨的负责,看似简单的“抬出舱”,其实是几十年科研技术和不懈探索的成果,每一项太空任务背后都充满了挑战和荣耀,它们最终会在各个领域造福全人类。

参考资料

原文刊登于央视新闻---2025.04.30:《神十九返回全记录,创造世界纪录的“龙马乘组”回家了》

原文刊登于杭州日报---2025.04.15:《“水果姐”凯蒂·佩里乘坐火箭成功飞往太空,停留约11分钟后返回地球》

原文刊登于央视网---2022.12.04:《航天新征程 | 为什么航天员出舱需要被人抬着走?返航之路比想象中的更燃也更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6

标签:科技   航天员   技不如人   美国   中国   太空   身体   重力   地球   神舟   起源   水分   环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