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这一生,没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却留下了最珍贵的精神遗产——20万字手稿。”说着,王北宁将一本书——《忆流年》递了过来。
这本书,是王北宁依据父亲的手稿编辑而成的。在修改父亲生前手稿的260多个日夜里,她无数次沉浸于字里行间。“仿佛身临其境,在与父亲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
她的父亲王凯是安徽褚兰人,生于贫苦农家。1938年,日寇的铁蹄踏碎家乡宁静,年仅16岁的他,怀揣着国仇家恨,毅然加入了萧县常备大队,成为这支地方武装队伍中的一名抗日战士。
1939年夏初,部队突遭日军多路围攻,幸有八路军在前方奋力阻击,才得以保全。然而王凯并未退缩,不久他便与战友乔装赶集,击毙了一名日军的翻译官。
1941年,王凯从新四军3师9旅派入新四军鲁艺学院音乐系学习。这所战地艺术学院,在枪炮声中成了他革命信仰的熔炉。
翻看手稿,王凯这样记录这段历程:“半年的鲁艺生活影响了我的一生。在这里我感悟了文化的魅力,汲取了抗战歌曲的艺术精华,坚定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政治信念,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铁军精神是激励我前行的不竭动力。”
第二年,王凯被选派至山东抗大一分校敌工队学习日语及对敌伪工作策略。学习结束后,王凯被分配到八路军新111师任敌工干事,根据师工委指示成立了武装工作队,担任武工队的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这支仅有10人的精英小队,身着棉袍,腰扎布带,头戴旧礼帽,背着德制匣子枪,以“便衣奇兵”的姿态悄然深入敌后。
武工队的任务是打破封锁、巩固根据地、争取民心、瓦解敌人。王凯深谙毛主席“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的道理,积极组织村里青年成立“抗日自卫队”,手持木棍站岗放哨,一村传一村预警敌情;发动妇女成立救国会、识字班,为部队缝补军衣、赶制军鞋。
手稿里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黎明,村民报告发现敌情。王凯迅速带领武工队抢占高地鸣枪示警,附近的4连闻讯立即占据有利地形。天亮后,100多日军和300多伪军分两路猛攻4连阵地。面对三倍于己的强敌,4连官兵浴血奋战,寸土不让。与此同时,武工队发动群众,男人绑好担架待命,女人则支起大锅,烙油饼、炖饭菜,小伙子们冒着炮火将热食送上火线。我军士气高昂,敌人只能狼狈收兵。“这场战斗,正是军民鱼水情深的生动写照。”手稿里这样写道。
时间来到1944年春天,日军颓势已显。八路军山东军区指示各地武工队,趁日本樱花节,对日军展开大规模政治攻势。王凯带领武工队和4连包围敌据点,用日语高声宣读《告日军官兵书》,并演唱日本民歌《樱花》,同时将日文传单、《通行证》、樱花歌片和慰问品撒遍据点周围。这场精心策划的“攻心战”,直击敌人软肋,让他们在思乡曲中感受到了末路的悲凉。
烽烟散尽,英雄归来。父亲这一生虽没有显赫功名,但在王北宁心中,他永远是一位永葆本色的抗日老战士、一位忠于信仰的老共产党员、一位有温度的老人。他的精神,早已融入生活点滴,无声地浸润着下一代。
小时候,父亲常给王北宁讲“馋、懒、占、贪、变”的意思,教导她“生活上要向低水平看齐,思想上要向高水平看齐”。寒暑假更是父亲践行教育理念的课堂:他带女儿看民兵比武,感受国防力量;拜访工厂老工人,学习普通人的坚韧;除夕夜与连队战士共度,体验集体温暖;安排女儿在车间制作纸介电容器,培养一丝不苟的劳动精神。
1969年,16岁的王北宁光荣入伍。临行前,父亲赠予她一本《毛泽东选集》,扉页上是力透纸背的四个大字:吾志尔承。
“父母,是我一生中最优秀的思政课老师。这份手稿,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后一本教材。”王北宁深情地说。
如今,手稿已然泛黄。纸会旧,字会淡,但那在战火中铸就的信仰,在岁月里沉淀的本色,穿过时光的尘埃,依然在新征程上焕发着不朽的光辉,照亮前行的路。
为了更好地保存父亲留下的这份财富,王北宁亲自编校,将父亲的文稿整理成书。“翻开《忆流年》,父亲并没有远行,他永远和我们同在。”王北宁说。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代丽丽
更新时间:2025-08-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