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美国至今也没想明白,这个叫于敏的中国人,从未留过洋,也没有接触过高端技术,究竟是如何用一把算盘推算出了氢弹模型?
要知道,这氢弹的密码可是经过高科技加密,即使是西方顶尖的科学家,也很难破解,更何况当时中国处于被西方封锁阶段,竟然被一把算盘破解了。
究竟于敏会以怎么样的态度能打造出“于敏结构”?在漫长而枯燥的工作中,于敏到底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于敏的家境普通,要是自己甘愿做个平庸的人,那于敏很可能与父母一样成为公司的职员。不过生于1926年的于敏从小就看到风雨飘摇的祖国,见识过列强入侵华夏的景象。
所以于敏从懂事起就开始努力读书,他想得相当简单。自己多学一点,以后一定会为祖国赶走侵略者贡献一点力量。
1944年,18岁的于敏被北京大学录取,他爱好物理,就从机电系转到物理系学习。后来毕业后正好是新中国成立,他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室上班,就此开启了自己漫长的科研生涯。
当年于敏在物理圈很有名气,因为成绩好,肯研究,北大的实验室任他使用。不过于敏从没留过洋,他觉得就算在简朴的实验室也能发挥自己所学。
在上个世纪的40年代,美国就已经将原子弹制造了出来了。当时为了加快结束二战的进程,美国率先在日本的广岛与长崎投下了大杀器。
可此时的中国还在经历内战,不要说搞什么高科技了,就是百姓都吃不饱饭。而后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一穷二白,在国际上被嘲笑,就连美国都将中国封锁起来,企图扼杀新政权。
这时中国必须争气,才能让世界瞩目。可偏偏在此时中国与苏联的关系闹翻,大批的专家撤走,所以当时的中国举步维艰。
中国眼下要做的就是要给世界一个响亮的耳光,让他们刮目相看。可事实上中国的科技十分落后,核武器是白纸一张。
于是在科研团队里,于敏与同事们还在破旧的实验室中靠着几张草稿纸演算。于敏被国家选中后就开始了漫长的科研。
这个时候的中国没有先进的仪器,也没有像样的实验室,甚至连像样的防护服都没有。但于敏带着团队在有辐射的实验室一干就是数年。
他不在乎自己工作的条件多艰苦,更没有在乎环境有多危险。他心里只有各种推算公式与实验结果。
当年中国的原子弹刚刚试爆成功,可原子弹与氢弹打得原理不同。原子弹靠的是裂变,可氢弹却是靠聚变。手上没有任何资料,于敏就自己琢磨。
于敏于团队将各种公式反复推算,没有任何的数据支撑,那就自己摸索。又是演算公式到一个死胡同了,于敏只能推翻以前的猜想重新开始。
而压力最大的时候,于敏干脆吃住在实验室。有一次疲劳过度直接摔倒在实验室。同事们七手八脚将他抬到医院救治,才知道于敏由于疲劳直接导致心脏出现问题。
还有一次由于简陋的防护服被强烈的辐射打穿,造成于敏内脏出血,在实验室直接晕了过去。后来负责抢救的医生都表示于敏要是再迟来一会,很可能就救不过来了。
后来于敏的研究陷入了绝境,可他后来又转换思路,将核反应拆分成多步,将原子弹的能量压缩,优化了聚变,这就成了于敏团队的氢弹的最终实验结果。
在一切就绪后,在中国的大西北开始了实践实验。于是经过一声巨响,于敏的实验成功了。在监控室里,大家激动地看到“于敏构型”这个氢弹理论成功了。
自此,中国不再局限于轻便武器的局限,中国也能使用核武器当成防身的工具,更能在武器上加载武器成为国之利剑。
中国官宣了这个成就后,国外的业界大佬都惊呆了。中国的贫穷、落后是众人皆知,中国在核物理学也是刚刚起步。
不要说有什么像样的设备了,就是资料、文献都少得可怜。可谁能想到氢弹的技术突破仅仅是靠于敏与其团队靠着几支笔演算,才推演出来的。
事后的美国至今也没想通,要是钱学森主持这个项目还可以理解,但于敏这个从来没有留过学,也没有像样的设备,这样的奇才是哪里学来的?
仅仅是当年钱三强找到他,要他为国家研发核武器。于敏就隐姓埋名28年,离开了亲人,将自己的半生都奉献了出来。
可以说,就是这位从来没留洋的学者凭着自己的脑袋就干成了大事。也证明了就算西方国家想封锁中国的发展也是徒劳。
正是中国千千万像于敏、邓稼先等隐姓埋名的科研人员的付出,中国才会发展得如此优秀。
参考资料:
1·中国青年网-《一个曾经绝密28年的名字,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他到底有多厉害》
2·北京日报-《缅怀!两弹一星元勋于敏逝世四周年》3·光明网-《一个曾绝密28年的名字 今天,缅怀“两弹一星”元勋于敏》
4·澎湃网-《弘扬科学家精神丨他的“简历”只有13个字,名字曾是国家最高机密——于敏》
5·京报网-《纪念于敏诞辰96周年,他用一生交上了一张满分答卷》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