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左宗棠的历史论断与当前日本政治右倾化的现象,共同折射出中日关系的复杂性与历史纵深。我们既要警惕日本修宪扩军、否认历史等危险动向,也需避免陷入简单二元对立的认知陷阱。理性审视中日关系,应在铭记历史教训的同时,超越情绪化叙事,以自信而审慎的态度维护国家利益,并在全球治理、区域合作中探索共同利益的交汇点。唯有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方能在波谲云诡的国际格局中把握战略主动,守护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

▲ 左宗棠像。
历史镜鉴与现实博弈:对中日关系的理性审视
特约撰稿人 高山 万民
近日,日本官员高市早苗拒绝就历史问题道歉的新闻,引发舆论对日本政治走向的深切关注。与此同时,晚清名臣左宗棠对日本民族性格“畏威而不怀德”的论断被重新提及,成为观察当代日本政治生态的一面历史镜子。
这一现象既反映了民众对历史记忆的珍视,也揭示了中日关系中的深层结构性矛盾。我们有必要以理性客观的视角,审视历史与现实的多重维度,既要警惕军国主义复活的风险,也要把握和平发展的时代主流。

一、历史经验的现代启示
在19世纪后期,左宗棠对日本的判断,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日本民族性格中的某些特质。历史上,日本在强盛王朝面前谦卑学习,在弱势邻邦面前强势出击的行为模式,确实值得深思。
从唐代遣唐使的虔诚,到明代倭寇的侵扰;从甲午战争的残酷,到全面侵华的暴行,这些历史片段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对日认知的重要底色。
然而,历史认知需要避免简单化、本质化的倾向。我们将整个民族的性格固化为某种不变的特质,既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可能导致认知偏差。日本社会本身具有多元复杂性,既有右翼保守势力,也有坚持和平主义的进步力量;既有否认历史的声音,也有真诚反省的呼声。战后日本和平宪法体制下形成的“和平国家”认同,以及长达数十年的专守防卫政策,都是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

二、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多维解读
当前日本政治确实呈现出右倾化趋势,具体表现在修宪动向、历史修正主义、军备扩张等方面。这种趋势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内外因素:
从国内政治看,这是日本社会保守化与民族主义情绪上升的必然产物。经济长期停滞、人口老龄化、社会活力下降等问题促使部分政治势力试图,通过强化民族的认同、提升军事地位来凝聚民心。这种“政治寻租”行为,本质上是对国内困境的转移与回避。
从国际格局看,亚太地区力量对比的变化促使日本重新定位自身角色。中国的快速崛起改变了地区战略平衡,日本在安全上更加依赖日美同盟,在政策上更加倾向于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
这种“战略依附”使得日本的外交自主性受到制约,容易成为大国博弈的棋子。
从历史认知看,战后对军国主义清算的不彻底性留下了隐患。与德国彻底的反思不同,日本对战争罪行的认识始终存在模糊空间,这使得历史修正主义有机会不断回潮。但也要看到,日本国内围绕历史问题的争论从未停止,进步力量与保守势力的博弈仍在继续。

三、超越简单二元对立的思维陷阱
面对复杂的中日关系,我们应当避免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
一方面,我们要警惕将日本“恶魔化”的倾向。过度强调日本“民族劣根性”,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滋生狭隘民族主义,这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精神相悖。历史告诉我们,以偏概全的敌人想象往往会导致战略误判。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防止对日本右翼势力的危险性视而不见。对其突破和平宪法、否认侵略历史、扩充军备的行为,必须要保持高度警惕。但这种警惕应当建立在事实依据和理性分析基础上,而非情绪化的宣泄。

四、构建面向未来的中日关系
中日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和则两利、斗则俱伤。构建健康稳定的中日关系,需要智慧和远见:
首先,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在历史问题、领土主权等原则问题上,毫不动摇,同时在经贸、人文、全球治理等领域的务实合作,要保持开放态度。这种“政经分离”的理性态度,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要建立基于相互尊重的安全机制基础上。中国军事力量的增强是维护国家主权的正当需要,同时也要通过对话沟通增进互信,避免安全困境的恶性循环。中日防务交流、海空联络机制等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应当得到加强。
再次,要扩大中日两国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议题上,中日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RCEP的生效为两国经贸合作提供了新平台,这些积极因素应当得到充分发挥。
最后,要重视民间的“草根外交”。两国青少年交流、文化互动、地方合作等民间往来,能够为中日关系奠定更深厚的社会基础。历史证明,仅靠政府层面的交往难以维系健康的双边关系,民心的相通才是根本。
结语
左宗棠的历史观察,提醒我们以史为鉴的重要性,但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150年前积贫积弱的中国。我们既有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的坚定意志,也有参与国际事务、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自信与智慧。
在对日关系上,我们既要保持必要的警惕,也要避免被历史包袱所困;既要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也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胸怀。唯有如此,才能在复杂多变国际格局中把握主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历史的教训必须铭记,但历史的智慧更在于教会我们面向未来。一个强大而自信的中国,应当能够以理性、平和而坚定的姿态处理对日关系,这既是对过去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负责。
编辑 陈杰
更新时间:2025-11-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