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中国商会总会旅游饭店专委会会长龙杰,今年在 “2025 中国餐饮品牌节” 上聊了个大实话。
他说中餐出海东南亚看着热闹,其实试错和运营成本都特别大,想活下来,长期主义才是唯一的路。
我听完他那套分享,再翻了翻东南亚餐饮的相关数据,发现这出海还真不是拍脑袋冲进去就能赚钱的事儿。
龙杰提到今年 1 月在印尼有个新变化,商会总会牵头搞了 12 个行业分会。
本来想,不就是多了几个交流组织嘛,能有啥不一样?后来发现还真不一样。
以前在印尼的中企,要么是 “老乡会” 那种老组织,要么是按地区分的分会,大家各干各的,信息捂得特别紧。
现在这 12 个行业分会一成立,企业之间能共享资源、对接需求了,信息差少了很多。
这可不是小事,相当于以前大家是零散的 “游击队”,现在慢慢变成能协同作战的 “正规军” 了,对中餐企业抱团出海帮助真挺大。
聊完这个,就得说说东南亚市场本身了。
龙杰问了个有意思的问题:郑和下西洋那会儿咱们就到过东南亚,为啥现在的出海潮跟以前完全不一样?答案其实很明显,现在广东、福建这些沿海省份推着企业往东南亚走,这儿慢慢成了中餐出海的 “试验田”。
为啥叫试验田?因为东南亚市场太多元了。
新加坡是经济发达的 “高地”,适合打造品牌;马来西亚发展水平跟咱们部分城市差不多,模式能直接 “平移”;还有些国家基础设施弱、政策也不稳定,正好能测试企业的抗压能力。
你看,不同层次的市场能让企业打磨产品和运营,这机会确实难得,但也不是随便就能抓住的。
东南亚不是 “一块蛋糕”,是 “一堆不同口味的点心”
很多人觉得东南亚能 “整体拿下”,龙杰直接泼了冷水:最多选两个国家试试水,不然铺开了肯定痛苦。
为啥?首先是人才问题。
以前国内做管理,一流人才放北上广深,二流放二线,派去国外的大概率是二三线人才 —— 你想啊,谁会把在北京做得风生水起的人,直接派去开拓印尼市场?其次是文化差异,东南亚每个国家的习惯、信仰都不一样,不花时间读懂根本玩不转。
就拿消费和供给来说,东南亚人是真能花,工资到手基本月光,GDP 里六成都是消费来的。
但当地餐饮连锁化程度特别低,比全球平均水平还低,更别说跟日韩、美国比了。
这看着是机会吧?但也得看地方。
越南、印尼的连锁化率低,空白多;菲律宾、马来西亚就相对高一些,竞争更激烈。
而且当地很多餐企没什么标准化能力,供应链也跟不上,咱们中餐企业有这方面的优势,但想把优势变现,得找对方法。
我还发现个事儿,新加坡市场特别 “卷”。
好多人抱着 “赚新币” 的心态冲进去,结果第一家店就倒了。
不是菜不好吃,是网红打法在这儿走不远。
说实话,东南亚人认的是长期稳定的品质,不是今天刷爆朋友圈、明天就没人提的热闹。
龙杰说 “长期主义才是生存法则”,这话我特别认同 —— 想在这儿扎根,就得沉下心,别想着赚快钱。
聊完整个东南亚,重点得说印尼。
龙杰在那儿待了三年半,说的都是实在话。
印尼是 “一带一路” 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支点,1.75万个岛屿,跟咱们在渔业、矿业上往来特别密,全球一半多的镍矿都来自这儿,好多都供给中国。
这地方优势很明显:人口年轻,平均才29岁,每年还出生500万人,未来人口红利特别可观;中产阶级也在慢慢增加,要是 GDP 接着涨,消费水平肯定能上来。
高盛还预测,到2050年印尼GDP能排全球第四,就算差点儿,第五也稳了。
但印尼的坑也不少。
最直观的就是成本,装修投入是国内的1.5到1.8倍,一旦店开不下去,转让费都收不回来。
我查了下雅加达的餐饮数据,当地门店平均闭店周期比咱们国内一线城市还长,这意味着你要是踩了坑,损失比在国内大得多。
以前在印尼,好多餐饮公司都自己建供应链,不对外分享,各自建壁垒赚钱,结果就是信息差特别大,有人店快关了都没人能帮着转让。
好在现在不一样了,龙杰说他们群里开始有人主动问 “菜在哪儿买”“店能不能帮忙转”,这种互助的苗头,其实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有个误区得说清楚,好多人觉得中餐出海是 “降维打击”,龙杰直接否定了。
在当地人心目中,自己的饮食文化才是世界级的,人家学欧美也学了好多年。
你看到的表象不一定是真相,比如有人去新加坡觉得 “这儿餐饮消费水平一般”,但本地人就认这个习惯,你没法说人不对。
而且印尼的市场特别割裂。
巴厘岛是世界级旅游地,全世界游客都去,酒店、餐厅都特别洋气;但其他一些城市,酒店五年都没怎么变,设计装修比咱们国内的商务酒店差远了。
这就意味着,你在巴厘岛做的生意,放到其他城市可能完全不适用。
比如做商务宴请的,就别去旅游区凑活,东南亚好多国家本质上是旅游导向的市场,需求不一样。
想在印尼做餐饮,龙杰给了个实在建议:别做中国人的饭,普通人吃不起;也别只做华人的饭,那儿华人就一千多万,市场太小。
最好是做印尼本地人的菜,用咱们的人力、组织力和技术,搞本地化的连锁品牌。
说实话,咱们在连锁运营上有优势,印尼酒店、餐饮的产品迭代比咱们慢,供应链也不成熟,这都是机会,但得用对地方。
比如人力成本,印尼是国内的五分之一,看着能省不少钱,但管理得跟得上;还有 IT 技术,印尼大概相当于咱们十年前的水平,国内那套复杂的 CRM 系统在这儿没用,简化版的社群运营反而更管用。
国内常说的 “人货场” 逻辑,在这儿也不适用,人家市场是碎片化的,得跟本地年轻企业家合作,一起做适配的产品。
最后,龙杰给想出海的餐饮人提了五个建议,我觉得每个都得记牢。
第一是提前搞清楚租金规则和当地法律,别踩合规的坑;第二是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不然工作习惯差异能让你头疼。
第三是建本地化团队,虽然得花时间和耐心,但能少走很多弯路;第四是把控好建店成本,印尼建店速度比国内慢两三倍,得有心理准备;第五是产品一定要本地化,比如印尼人爱吃甜,糖分就得加倍。
总的来说,中餐出海东南亚不是没机会,但绝对不是带着 “我不听你的,我来干我的” 心态就能成。
那些想赚快钱、搞网红套路的,怕是容易成 “韭菜”。
龙杰说 “能在一个国家站稳就是胜利,做好两个就是真本事”,这话特别实在。
出海是长期的事儿,得愿意学、尊重当地,慢慢扎根。
等在东南亚做好了,还能以这儿为跳板,开拓全球 18 亿穆斯林市场 —— 这才是咱们出海人该有的长期目标。
更新时间:2025-10-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