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抛美债,我抛中债!外资纷纷减持中国债,大量资金流向美国?

今年(2025年)上半年,全球的钱跟约好了似的,一个劲儿地往美国国债里钻。到了7月份,外资持有的美债总额,直接冲到了9.159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这是什么概念?就是全世界的债主们,又借给了山姆大叔一大笔钱。

带头大哥是谁?老熟人,日本。日本手里攥着1.151万亿美元的美债,稳坐第一把交椅。英国也挺猛,持仓涨了5%,快奔着9000亿美元去了。大家为啥这么捧美债的场?说白了就两点:一是觉得美联储折腾了这么久,9月份终于降息了25个基点,现在买入,等后续接着降,债券价格一涨,就能赚上一笔;二来,现在全球贸易摩擦不断,地缘政治跟个火药桶似的,美债市场盘子大,流动性好,规则也透明,自然成了大家眼里的“避风港”。

这就像什么呢?就像村里首富老王家,虽然天天喊着自己欠了一屁股债,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美国国债总额都36.22万亿美元了,每百来天就多1万亿),可他家底厚,信誉好,村里人一有闲钱,还是第一个想到存他家。毕竟,美元霸权这块金字招牌,一时半会儿还真倒不了。

好了,镜头切回我们中国这边。情况看起来确实有点“冷”。从5月到7月,外资连续三个月减持中国债券,总共卖了3700亿元人民币,8月份风声说又减了1000亿左右,持仓规模降到了快五年的低点。

很多人一看到这数据,心里就咯噔一下:完了,外资跑路了!

先别慌,咱们得看清本质。外资在中国债券市场里的占比,其实一直不高,也就2.3%左右,总共4.3万亿的盘子,在我们这个25万亿人民币的大池子里,还掀不起滔天巨浪。但这连续减持的动作,确实值得说道说道。

这些外资为啥要卖?是对中国经济没信心吗?

这还真不是主要原因。过去几年,外资跑来买中国债,很多是奔着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来的,行话叫“套利交易”。简单说,就是当时咱们中国的利率比美国高,他们就把美元换成人民币,买我们的国债吃利息。同时,为了防止人民币贬值亏钱,他们会做个“外汇对冲”。这么一操作,两头的好处都占了。

可今年这玩法不灵了。美联储一通猛加息,中美利差急剧缩小,甚至倒挂。到了7月份,外资这么一套操作下来,对冲后的收益率竟然变成了负数。这下好了,本来是来赚钱的,现在得倒贴钱,谁还干?机构们又不傻,赶紧卖掉手里的中国债券,锁定前几年的利润。这在全球市场上是再正常不过的资产配置调整,不是什么“战略性撤退”。

你想想,你买的股票涨到了高点,风向好像要变,你是继续傻拿着,还是赶紧卖了落袋为安?资本的逻辑就是这么朴素。

而且,这些流出去的钱,也不是一股脑全去了美国。很多资金分散到了加拿大、日本、德国这些市场。全球的投资机会多着呢,大家都是在做动态平衡。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外资减持我们债券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在减持美债。7月份,中国官方就甩卖了257亿美元的美债,手里的美债存量降到了7307亿美元,这是2009年以来的新低。

我们为啥要卖美债?一方面,是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当人民币有贬值压力时,我们就卖掉一些美债,换成美元,然后在市场上买入人民币,把汇率撑住。另一方面,这也是我们国家长期战略的一部分,就是“去美元化”,让我们的外汇储备更多元,不能把所有鸡蛋都放在美国这一个篮子里。你看我们央行这几年一直在增持黄金,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你看,这盘棋就变得很有趣了。你抛我的中债,我也在抛你的美债。这表面上看着像是在互相“伤害”,但实际上,是全球资本在美国加息周期末端,以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变化下的一次大洗牌、大调仓

咱们回顾一下历史。从2023年开始,美联储暴力加息,把美债收益率推高到5.5%,而我们的国债利率为了支持经济复苏,一路下行到2.35%左右。巨大的利差自然会虹吸一部分短期资本。当时美国还闹出了硅谷银行破产、债务上限危机这些幺蛾子,可资本就是这么现实,哪里收益高就去哪里。

但风水轮流转。到了2024年,外资又开始回头买中国债券了,全年净流入416亿美元。而进入2025年,虽然上半年有些波折,但数据也显示,到3月末,境外机构持有的中国债券总量,其实比2023年底还多了6800多亿。8月份单月,外资又净买了390亿的中国债券。

这说明什么?说明外资对中国市场的兴趣并没有消失,只是变得更加“择时”和“挑剔”。他们可能在短期内因为利差、汇率等因素进行战术性调整,但从长期战略来看,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二大债券市场,是任何一个全球投资者都无法忽视的存在。

说到底,中国债市有自己的底气。

第一,我们的基本面没问题。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韧性十足。政策工具箱里工具还多着呢,货币政策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为经济回升创造了稳定的金融环境。

第二,人民币资产的避险价值正在凸显。全球央行的一个调查显示,很多长线资金对人民币资产的兴趣不减反增。为啥?因为中国债券跟欧美发达市场的债券关联度很低,甚至是负相关。这意味着,当美债因为美国经济出问题而大跌时,中债可能还在涨。这种对冲效果,对于管理着庞大资产的机构来说,是“无价之宝”。

第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步子越迈越大。从2010年到今天,人民币在跨境使用中的结算量,从每月2000亿涨到了1.4万亿。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在贸易和投资中使用人民币,这为人民币资产提供了坚实的需求基础。

所以,朋友们,看待“外资减持”这事儿,眼光要放长远一些。这既不是世界末日,也不是外资的集体背叛。它更像是一场全球范围内的资金“再平衡”。在这个过程中,短期波动是难免的,但真正决定资本流向的,永远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长期健康和稳定。

美国那边,美债虽然暂时受追捧,但它头顶上的“债务堰塞湖”压力巨大。每年光是付利息就要花掉近万亿美元,占GDP的3.2%。这种靠借新还旧的游戏能玩多久,谁心里都没底。

而我们中国,虽然也面临经济转型的挑战,但我们的优势在于,政策调控有力,市场潜力巨大,基本盘稳固。只要我们继续办好自己的事,让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让金融市场更加开放透明,那么全球的聪明资金,兜兜转转,最终还是会回来的。

这场中美之间的“债券博弈”,没有绝对的赢家。它只是全球经济进入一个新常态的缩影。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看懂这背后的逻辑,可能比单纯地为一两个月的资金流动数据而焦虑,要重要得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财经   美国   国债   流向   外资   资金   中国   债券   人民币   美元   全球   资本   资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