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是曾经的“金砖之星”,如今却被戏称为“板砖”,经济荣光不再,民生凋敝。77岁的卢拉三度当选总统,泪水滑落脸颊,誓言让每个巴西人吃饱饭。
1945年,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家中有八个孩子,他排行第七,父亲在圣保罗的工厂打工,母亲独自撑起家庭。
卢拉10岁时,才开始断续上学,靠着借来的课本在昏暗的油灯下认字。
14岁,他辍学随哥哥前往圣保罗。在圣保罗,卢拉先在一家干洗店当学徒,每天弯腰刷洗衣物,手掌被化学药水泡得红肿,刺痛难耐。
后来,他进入一家金属加工厂,学习操作车床。工厂里,机器轰鸣,空气中弥漫着机油和铁屑的味道,他站在车床前,专注地切割钢材,汗水从额头滑到下巴,滴在滚烫的金属上。
1960年代,他成为熟练工人,穿着沾满油污的工装,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
1970年代,巴西处于军事独裁统治,工厂条件恶劣,工资低廉,卢拉开始参与工会活动。他站在工厂门口,手持铁皮喇叭,向聚集的工人喊话,组织罢工,要求提高薪资和改善环境。
1975年,他当选冶金工会主席,领导多次抗议。
一次罢工中,警察冲入人群,挥舞警棍驱散工人,卢拉被按倒在地,手铐勒紧手腕,被拖进警车。1980年3月10日,卢拉联合其他劳工领袖创立工人党。
他走遍圣保罗的工厂和社区,站在木箱上演讲,汗水浸湿衬衫,声音因连日奔波而沙哑。
1982年,他首次竞选圣保罗州长,失败后继续为工人权益奔走。1986年,他当选联邦众议员,在国会大厅发表演说,挥手强调劳工改革。
2002年10月27日,经过三次失败,卢拉赢得总统大选,成为巴西首位工人阶级出身的总统。
宣誓就职时,他站在巴西利亚总统府的阳台上,向欢呼的人群挥手,承诺减少贫困。执政期间,他推行家庭津贴计划,数百万家庭收到补贴,孩子们第一次背上新书包走进学校。
2011年卸任后,卢拉卷入腐败调查。2018年4月7日,他被判入狱,走进库里蒂巴的监狱,住进一间狭小牢房,铁床上铺着薄毯,墙壁斑驳。
2019年11月8日,法院推翻判决,他获释,走出监狱时,头发花白,步伐坚定。
2022年10月30日,77岁的卢拉再次赢得大选。2023年1月1日,他在国会大厅宣誓,手按宪法,眼含泪水,承诺解决饥饿问题,台下掌声如潮。
巴西于1822年9月7日脱离葡萄牙殖民统治,宣布独立,继承了以农业和矿业出口为主的经济体系。
19世纪,巴西靠咖啡、甘蔗和黄金出口积累财富,庄园主们在里约热内卢的豪宅中举办舞会,仆人端着银盘送上香槟。
1900年代初,政府意识到过度依赖资源不可持续,开始推动工业化。
1920年代,一战后,巴西工业蓬勃发展,圣保罗的工厂里,工人操作织布机,纺织棉布,机器的节奏声响彻车间。
到1920年,全国工业企业增至十三万家,烟囱冒出浓烟,城市街道上马车与卡车并行。
二战期间,巴西远离战火,抓住机会扩大工业。1940年代,政府投资建设水坝和公路,工人们在烈日下挥动铁锹,挖掘红土,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鸣声响彻工地。
到1955年,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巴西被誉为“南美奇迹”。
1960年代,造船业达到顶峰,197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造船国。里约的船厂里,工人爬上高大的脚手架,敲打钢板,火花在空中飞溅,一年生产七十二万吨船舶,提供四万岗位。
1969年,巴西航空工业公司成立,圣保罗的工程师们在厂房里组装飞机部件,测试引擎,轰鸣声震耳欲聋。
铁路建设却问题重重。
由于私有化政策,企业各自修建轨道,规格不统一。火车司机在行驶中发现铁轨断开,只能停车,货物堆积在站台上。
1970年代,政府为刺激经济,大量借外债。官员们在国际会议上签下贷款协议,资金用于建厂和福利项目。但国民储蓄率低,富人挥霍无度,穷人挣扎求生。
1982年,墨西哥债务危机引发全球利率飙升,巴西外汇收入骤减,政府用一半出口收入偿债。
1984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9%,表面繁荣,但轻工业薄弱,纺织业仅雇佣10多万人,无法支撑经济多样化。
1987年2月20日,巴西宣布暂停支付外债利息,巴西被迫出售国有资产。航空工业公司股份被贱卖,官员们在办公室签署文件,工人收拾工具离开厂房,车间空荡荡。
1990年代,政府推行雷亚尔计划,控制通胀,但加速去工业化。
关税降低,外国商品涌入,巴西工厂无法竞争,纷纷关闭。圣保罗的工厂区,曾经灯火通明的车间如今铁门紧锁,杂草从裂缝中钻出。
政府转而发展金融和服务业,里约的银行大楼灯火辉煌,白领们在玻璃幕墙后敲击键盘,但底层工人失去岗位,流向街头摆摊或领取福利。
巴西人逐渐习惯高福利政策。
2000年代,政府发放补贴,民众在社区中心排队领取现金,孩子们背着新书包上学,但许多人不愿重返工厂。
富士康等企业在巴西设厂,却因工人频繁辞职受挫。工人们抱怨工厂工作枯燥,工资微薄,宁愿在家领取低保。
咖啡和铁矿出口量居世界前列,但利润集中在资本家和贸易商手中。底层民众在里约的贫民窟挤在铁皮屋里,炊烟袅袅,却难掩生活困顿。
制造业萎缩,2017年占比降至11%,巴西经济陷入“去工业化”陷阱。
进入21世纪,巴西经济高度依赖第三产业,金融和服务业占主导,但无法创造足够就业机会。201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9821美元,远低于韩国的三分之一。
贫困人口从5000万增至6780万,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里,居民在狭窄巷道中穿行,孩子们在垃圾堆旁踢破旧足球。
政府加大扶贫力度,工作人员走村入户,分发食品包裹,但轻工业缺失,难以安置大量劳动力。咖啡和铁矿出口虽多,利润却流向少数资本家,底层民众难以分享。
日本等国的经验显示,轻工业如纺织业通过家庭作坊吸纳就业,但巴西忽视这一环节。
1970年代,巴西纺织厂仅雇佣十多万人,远低于重工业规模。
2000年代,政府未投资轻工业,劳动力市场出现缺口。第三产业虽吸纳部分就业,但服务业的低薪岗位无法满足需求。
2014年,巴西举办世界杯,里约街头彩旗飘扬,游客蜂拥而至,但经济未见起色。2017年起,贫困人口激增,政府预算紧张。
2022年10月30日,卢拉再次当选总统。2023年1月1日,他在巴西利亚的国会大厅宣誓,承诺到2026年让每个巴西人吃饱饭。
台下,议员和民众鼓掌,他随后走访贫困社区,站在临时搭建的木台上,向人群挥手,身后是破旧的房屋和晾晒的衣物。
巴西作为金砖国家之一,却背负沉重债务,实体经济萎缩,未来充满挑战。卢拉政府推动社会项目,试图恢复经济,但成效尚待观察。
巴西从金砖辉煌到“板砖”困境,实体经济的丢失让这个资源大国陷入沉思。卢拉的泪水承载着希望,却也映照出曲折的现实。
参考资料:
1、揭秘巴西如何解决贫富差距 经济热点调查 第53期
2、总台记者看世界|多措并举减少贫困与饥饿 为从“世界饥饿地图”上除名巴西做了哪些努力? 央视新闻 2024-11-15
更新时间:2025-08-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