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上海人,五一去了成都后发现:成都人跟其他地方的人不太一样

站在成都东站的人潮中,我恍惚间以为自己穿越回了上海早高峰的地铁站——直到耳边传来一声“莫慌,慢慢来”,我才意识到,这座城市的“巴适”早已浸润到骨子里。这个五一,我逃离了黄浦江的精致与匆忙,一头扎进成都的烟火与松弛,却在人山人海里,意外读懂了成都人骨子里的“不一样”。

一、成都的五一,是“人从众”的狂欢

如果说上海的五一像一杯精致的手冲咖啡,讲究秩序和分寸,那成都的五一绝对是一锅沸腾的九宫格火锅,麻辣鲜香里裹着扑面而来的烟火气。

光是假期前三天,成都就涌入了559.1万外地游客,东郊记忆、武侯祠、杜甫草堂这些热门景点,单日客流量动不动就破10万。我在宽窄巷子被人潮推着走的时候,甚至怀疑全中国一半的人都来了成都——毕竟连成都本地朋友都调侃:“我们五一不出门,专门腾地方给外地朋友。”

但成都的“挤”和别处不同。比如在武侯祠,我正对着“蜀汉百景集”的表演发呆,旁边一位成都大爷突然凑过来,用川普给我讲起三国的野史:“妹儿你看这个张飞哦,其实是个文化人,写得一手好字!”说完还掏出手机,非要给我看他在杜甫草堂拍的“浣花巴士”照片。这种自来熟的亲切,像极了成都的天气,明明前一秒还阴着,下一秒阳光就劈头盖脸洒下来。

二、在成都待得越久,越发现这里的人有种矛盾又和谐的魅力。

他们能扛事,也会享受。

金沙遗址博物馆里,我遇到一群穿着汉服的大学生,正对着太阳神鸟金饰讨论古蜀文明。可一转眼,这群“文化人”就钻进隔壁茶馆,翘着二郎腿嗑瓜子、掏耳朵,嘴里还念叨:“老祖宗发明这么巴适的生活,不享受才是罪过!”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成都人这种“外戎内华”的性格,早从宋朝就被记载——对外能扛蒙古铁骑,对内能把柴米油盐过成诗。

他们爱凑热闹,却从不敷衍。

洛带古镇的电子舞狮表演现场,一位嬢嬢看我举着相机够不着,直接把我推到第一排:“你们外地人来一趟不容易,拍清楚点!”转头又吐槽自家老公:“喊他早点来占位置,非要去排队买天鹅蛋(糖油果子)。”后来我才懂,成都人凑热闹是带着仪式感的——挤要挤得尽兴,吃要吃出名堂,连吵架都像在说相声。

他们慢得从容,也拼得凶猛。

在春熙路IFS拍爬墙熊猫时,我和一位开火锅店的老板闲聊。他白天在店里亲自炒底料,晚上雷打不动去白鹿音乐小镇听相声:“生意要做,日子也要过嘛!你看我们成都,火锅店凌晨两点还排队,但早上九点照样有人泡茶馆。”2025年成都的餐饮消费力冲进全国前三,但人均咖啡馆数量却比上海还多——果然,成都人拼的是“把奋斗熬成底料,把安逸泡成盖碗茶”的智慧。

三、读懂成都人,才明白“天府之国”的底气

成都的松弛感不是躺平,而是一种“外戎内华”的生存智慧。就像本地学者说的:都江堰教会了成都人“顺势而为”,但需要硬刚时,从保路运动到抗震救灾,成都人从没怂过。

这次五一,我在社区食堂看到90后理发师忙到下午三点才吃上饭,却乐呵呵地说:“生意好嘛,说明成都越来越红火!”在铁像寺水街,卖盖碗茶的老板娘指着墙上的三星堆文创说:“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但也要让年轻人觉得酷。”

回上海的高铁上,我看着手机里拍的成都人:有在茶馆掏耳朵眯眼笑的老人,也有在音乐节蹦迪的00后。突然懂了为什么有人说:“成都人像火锅——表面翻滚着麻辣鲜活,内里熬着千年不变的包容与韧性。”

这个五一,成都用379.4万人次的旅客发送量、26.2%的景区增长率和满街的“慢慢来,巴适得很”,给所有外乡人上了一课:所谓幸福,不是拼命追赶,而是让每个瞬间都活得热气腾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8

标签:旅游   成都   上海人   其他地方   发现   上海   盖碗   茶馆   文化人   外地   老祖宗   草堂   杜甫   慢慢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