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为救钱学森,中国付出了什么代价?筹码大到让美国无法拒绝!

如果不是那场旷日持久的博弈,一个看似普通的归国请求,为何会牵动中美两国的神经?

一位科学家,竟能让美国政府如临大敌,层层设防,甚至不惜动用国家安全的手段加以软禁。

为了让他回来,中国动用了震撼世界的筹码,大到让美国根本无法拒绝,事实证明,一切都是值得的。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钱学森院士和妻子蒋英在美国遭受了5年非人的软禁生活,那段时间,被监视、被审讯、被栽赃、被限制自由,仿佛一个被关进笼子的鹰,眼睁睁看着蓝天,却无法飞翔。

他盼望的,仅仅是回到自己的祖国,奉献一腔赤诚。

5年时间里,钱学森没有放弃研究,还撰写了《工程控制论》这一学术著作,这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

此刻的钱学森,心里想的仍是早日回到祖国,直至有一天,蒋英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对方是陈叔通,是钱学森的杭州同乡,也是父亲的好友。

蒋英

当时,陈叔通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钱学森和蒋英得知后,内心无比激动,他们决定给陈叔通先生写信,道明自己的处境,请求中国的帮助。

可更大的问题还在后面,身边到处都是“眼线”,怎么把信安全传递到陈叔通手中呢?

由于不知道陈叔通的通讯地址,只能寄给父亲,再由父亲代为转交,然而,美国联邦调查局肯定会检查这封信,落到他们手中,必然会前功尽弃。

思虑再三,钱学森决定把这封重要的信夹在妻子蒋英送给身在比利时妹妹的信中,这样安全,没那么容易引起怀疑。

就这样,蒋英的妹妹收到信封后,立刻将信封转交给钱学森父亲,最终交到了陈叔通手上。

陈叔通得知后,把信转交给了周总理,周总理亲自出面谈判,中美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来我往的“人质交换”。

谈判陷入僵局,时间一天天过去,而钱学森的健康状况也在逐渐恶化。

就在这时,中国做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主动释放十几名美军战俘,换取钱学森先生回国!

意外的是,这一招奏效了,美方认为钱学森的研究不再是前沿内容,就同意了,殊不知这是最大的错误。

美方严重低估了钱学森的战略价值,他从来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整个时代科技命脉的缩影。

他的回国,不只是一个人的归程,而是中国国防科技腾飞的起点。

1955年,钱学森怀抱着对祖国的炽热情感,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踏上了回家的旅程,船舱狭窄,行李简陋,却装满了他五年来被压抑的梦想与希望

谁又能想到,这个文质彬彬、不善言辞的中年人,在三年后加入我党,成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毛主席亲自接见他,多次与他促膝长谈,鼓励他投身国家建设,两人的谈话,像一团炽热的火焰,为中国科技发展点燃了希望之火。

1960年,苏联单方面中止与中国的合作,聂荣臻元帅组织科研团队自主攻关,张爱萍将军任总指挥,钱学森则担任最高技术负责人。

昼夜不息,攻坚克难,不久后导弹试射成功,那一声划破天际的轰鸣,是属于中国自己的声音,是属于科技强国的呐喊。

说来,钱学森先生不仅仅是导弹之父,还是航天事业的奠基者,他领导并参与了液体探空火箭的研发与发射,在技术极度匮乏的年代,硬是靠一支笔、一块黑板和一群年轻人,开辟出中国航天的一片天

他提出的工程控制论与系统工程理论,不仅应用于军事,还影响了多个建设领域。

他用一生证明了:科学不是冷冰冰的公式,而是可以改变国家命运的力量。

可你知道吗?这个“科学巨人”,其实从小就是个“别人家的孩子”,三岁就能背《增广贤文》,记忆力很强,简直就是天赋异禀的代表。

相关资料显示,钱学森出生于上海一个殷实家庭,父亲在当地经商,家庭教育严谨优渥。

18岁那年,他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正值民族危机四伏之际,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他是那一批敢于发声的进步青年,在校园里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心中早已埋下了“报国”的种子。

大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他参加了清华大学组织的公费留美考试,再次拔得头筹,他被派往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硕士,后进入加州理工学院深造,师从世界力学大师——冯·卡门。

这位被誉为“航空工程之父”的科学家,视钱学森为得意门生,曾给予过很多帮助。

在美国的那些年,钱学森接触到了当时世界最前沿的科技,涉猎原子物理、量子力学等多门学科,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

他的论文被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列为最高机密,钱学森也被美国视为“最不该让中国得到的人”,美国人海军高官甚至夸赞:“一个钱学森能抵五个师!”

当钱学森决定回国的那一刻,美国炸了,很快啊,美国政府以莫须有的罪名扣押了他,硬说他“涉嫌携带机密文件”。

在准备离开美国的机场,他被海关拦下,行李被搜查,遭到非法审讯,回国梦碎。

钱学森被迫缴纳巨额保释金才得以“自由”,但接下来的日子却如坐牢一般,他的住所被安装监听器,所有通信被检查,他的生活,被牢牢困在美国政府编织的“囚笼”中

一个科学家,竟被当作国家安全威胁,这不是笑话,这是荒诞的现实。

他们通过在比利时的妹妹,千方百计将一封信送到了周恩来总理手中,信中写满了对祖国的思念和回归的渴望,这封信像一记重锤,敲醒了中国高层对“科学救国”的深刻反思

一个科学家,值不值得用十几个美军换?很多人问过这个问题。

可当你看到中国导弹升空的那一瞬间,当你知道他培养出一批批顶尖人才,将一座座实验室从无到有搭建起来时,这个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他不是值不值得,而是非他不可。

钱学森的头脑,他的热血,他的忠诚,他的远见,是国家在百废待兴时最需要的精神灯塔,他用一生证明了什么是“科技立国”,什么是“国家栋梁”

有人说,钱学森院士使十几亿人挺起了脊梁,这话一点也没错。

一个国家,愿意为一个科学家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说明这个国家真正懂得什么叫“人才至上”,他归来之后,中国的天空,从此不再沉默!

参考资料:

阅兵盛景耀国,先驱铸剑护华夏:90 秒动画溯钱学森归国筑防路.2025-09-04 06:10.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解放日报 曹俊

【四史学习教育】你的样子 第五期“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学森”.发布日期:2023-08-31

躲过特工寄出至关重要的信.日期 : 2020-09-04点击数:3251来源:《走近钱学森》.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

毛主席和科学家钱学森在宴会上.发布时间: 2014-09-18 18:48:57 | 来源: 家乡网 | 作者: 李琨 | 责任编辑: 李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6

标签:历史   美国   筹码   中国   代价   当年   钱学森   科学家   父亲   美国政府   国家   祖国   比利时   科技   导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