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8月24日,邓小平在写给中央的一份军区报告中,详细分析了晋冀鲁豫解放区几十个分区的情况,在这些分区之中,邓小平特意提及了桐柏三分区,还给予了高度赞许。
在报告里,邓小平不吝赞美道:“······桐柏三分区则从两个团中分散掩护地方工作,集中一个团积极歼击反动武装,结果胜利最多、士气民气最好、发展最大······”
在《邓小平文选》中,我们很少能够看到邓小平用赞美的形容词来夸赞我们的军中干部,尤其是在给中央的报告中,如此高调夸赞,还使用了三个“最”来特地加以强调,这对于邓小平的为人处事风格来说,可以说是非常少见的。
由此,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邓小平对于桐柏三分区工作的高度肯定和赞许,而当时担任桐柏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的,正是张廷发将军。
新中国成立后,张廷发还曾担任空军司令员。党的十一大张廷发当选中央委员,进入了政治局,成为了政治局委员,在党的十二大之后,继续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
可以说,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张廷发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才一次次得到赏识和重用。
1、革命路途九死一生
1918年出生于福建省三明市沙县的张廷发,15岁那年,就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是名副其实的少年英雄。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大熔炉里,年少志气高的张廷发进步很快,先后担任红一方面军第5军团第13师37团班长、排长,直至通信主任。
1934年,在掩护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时候,张廷发所在的第5军团遭遇大股敌人的顽强进攻,双方战斗激烈。
在带领战士们冲锋的时候,一颗流弹不幸打中了张廷发的大腿,张廷发一下子摔倒在地,顿时鲜血直流。
后来,医护兵及时发现了倒地不起的张廷发,立即将他抬到了临时救护所,接受治疗。
怎奈,当时战地医疗条件简陋,医生一时竟找不到张廷发腿部中弹的具体位置,又因为时间紧急,战况激烈,万般无奈下,战地医生只得匆匆将张廷发的伤口缝合好。就这样,一瘸一拐走路的张廷发,赶上了大部队。
数日后,留在体内的子弹开始发作,张廷发的腿部肿胀发炎,随着情况越来越严重,张廷发只得躺在了担架上,让战友们抬着他,一步一步艰难跋涉在危险的行军途中。
当中央红军经过四川境内草地的时候,由于草地气候条件恶劣,阴晴雨雪不定,红军战士们又风餐露宿,身上的衣服很少有干爽的时候。
在这样恶劣的草地环境中,张廷发的大腿一次次浸泡在泥水污泥之中,开始溃烂、化脓,每走一步,张廷发都要承受钻心的疼痛。
然而,意志坚强的张廷发,硬是凭借着一根拐杖,一瘸一拐走出了草地。
1935年6月,在爬雪山的艰难行程中,拖着病躯的张廷发,再次遇到极大的困难。
因为长期雪一口面一口,严重营养不良,加之腿伤未愈,进入茫茫雪山数日之后,恶劣的自然环境,让本就虚弱不堪的张廷发,很快就陷入到长久的昏迷中,还断断续续发起高烧。
面对张廷发这样特殊的情况,第5军团最终决定将张廷发暂时安置在临时医院休养。
3日后,张廷发感觉身体有所恢复,立即背起枪拿起拐杖,就匆匆忙忙去追赶大部队。哪知,此时的第5军团大部队,早已距离张廷发很远了。
无奈之下,张廷发只得转而加入红四方面军的队伍,和战友们一道,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最后成功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2、与敌斗争智勇双全
抗日战争期间,张廷发先后担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司令部参谋、129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太行山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等职,还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等战役。
1942年6月间,一股日军打算偷袭129师司令部驻地所在的涉县赤岸村,刘、邓首长亲自点名时任129师作战科科长的张廷发,带领警卫连杀出一条血路。
临危受命的张廷发,举起铁拳,向众人保证道,誓死杀出一条路,保卫刘、邓首长安全转移!
原来,此次欲偷袭我师部的是日军专门挑选的一支由精锐日军组成的挺进队,专门偷袭八路军的首脑机关。
为了保卫刘、邓首长的安全,张廷发凭借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利用黑夜和高山作掩护,带着警卫连,向和师部相反的方向引诱敌人追击,随着日军越追越紧,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不但距离师部越来越远,还被张廷发带领着警卫连,在山中不停兜圈子。三天三夜后,张廷发竟毫发无损地带着警卫连,甩掉日军,安全回到了师部。
经此一事,刘、邓首长都对张廷发竖起了大拇指,满意地笑了。
此时的邓小平,就已经对张廷发开始刮目相看了。
在解放战争时期,张廷发跟随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担任桐柏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
1947年夏,刘、邓亲自给张廷发下达军事任务。
那日,刘伯承手指着作战地图,向张廷发言道,三分区里南阳地区有国民党一个师,襄阳地区有一个整编旅,邓县有地方部队,这里可是块硬骨头啊。
邓小平接过刘伯承的话茬,拍了拍张廷发的肩膀,下任务道,你们桐柏军区的工作就是去开辟新区,既要打胜仗,又要占地盘。
面对刘、邓首长的殷殷重托,当时手里只有2个团的兵力,面对国民党的10万大军,张廷发无惧无畏地硬是靠着满腔热血与满腔赤诚,还有一身智勇双全,在桐柏以西的广大地区,带领战士们,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最后,张廷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不但壮大扩展自身队伍,还成功歼灭了国民党的大部分势力,建立起了大片解放区。
这一次,张廷发的卓卓功勋,再一次让刘、邓首长刮目相看,更让邓小平激动不已,在1948年8月写给中央的一份军区报告中,特意用三个“最”字,对自己的手下爱将,不吝赞美。
这样的赞美,不仅突出了张廷发的战功赫赫,更体现了邓小平的爱将之意。
3、振翅空天战绩斐然
新中国成立后,张廷发担任第11军副军长。
1953年,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张廷发所在的第十一军军部调归空军,组建空军第5军军部,张廷发出任空军副参谋长,后又出任空军参谋长、空军副司令员等要职。
1955年,年仅37岁的张廷发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
经历过特殊时期之后,1975年10月1日,中央军委决定任命张廷发出任空军政委兼空军党委第一书记。
上任之初的一天下午,张廷发探望拜访了邓小平,落座之后,邓小平直奔主题道,你现在是空军主要负责人了,你对当前空军的工作有什么打算?
张廷发胸有成竹道,我们准备从整顿入手,对空军的工作进行全面整顿,改变面貌,开创新局面。
邓小平听后,紧紧握住张廷发的手,满意地点了点头。
好,就这么干,部队要整顿,还是全面整顿好!
1977年,张廷发出任空军司令员,党的十一大又当选中央委员,进入中央政治局,成为政治局委员。
1979年至1982年间,越南使用米格——21等型号飞机,对我国境内一侧进行航空照相和电子侦察多达30余次,其中还有6次直接进入我国领空。虽然时间都很短暂,但是,越南此举对于我国的挑衅意味甚浓。
为了打击越南的嚣张气焰,张廷发在南宁组织召开专题会议,拟定应对措施。
一是针对越机入侵情况突然且时间短暂的特点,我军必须坚持常备不懈,提高自身的快速反应能力;二是运用我国防空作战的传统经验,精选一批战术技术过硬的飞行员组成分队,开展针对性训练;三是组织高射炮、地空导弹部队机动设伏,配合作战。
经过2年多的刻苦训练和严密部署,1984年3月28日,越军一架米格——21侦察机进入我领空,被我空军一举击伤。
1987年10月5日,越军一架米格——21侦察机再次进入我领空,当场就被我地空导弹部队击落,飞行员也被生俘。
从领导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张廷发仍然心系党的事业,关心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晚年的张廷发,在妻子熊培玉的建议下,开始练习书法,每天都坚持写字两小时。数年后,张廷发居然成了名声在外的“业余书法家。”
从15岁那年进入革命队伍以来,在漫长的岁月里,无论顺境逆境,张廷发始终能够坚持做到宠辱不惊,信念坚定。在血与火、生与死的一次次考验中,张廷发一心向党,一心为民,初心不改。
能够进入中央政治局,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对于张廷发而言,是实至名归。
文|午梦堂主
参考资料:
1、《在纪念张廷发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张又侠
2、百度百科 张廷发
更新时间:2025-05-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