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人的人生比剧本更离奇,卖了7年可乐,7年豆奶,最后选择杀猪

本文为食品内参原创

作者丨佑木 编审丨橘子

快消人的剧本,故事各不相同,但落幕时的心情却何其相似。

接受被“赔偿”

2008年,阿浩揣着市场营销的文凭和满腔热情,加入了百事可乐华南市场部,成为一名业务员。这一年,恰逢北京奥运,满大街都是红色的可口可乐招牌。彼时,快消行业里,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在市场上厮杀正酣。

那一年,阿浩跑遍了广州的大街小巷。便利店、夫妻店、大卖场,每个货架上的排面都浸透着他的汗水。他学会了陪老板吃宵夜,也练就了几句粤语俚语拉近关系。每当看到自家蓝色的冰柜被摆在门口“黄金位置”,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然而,这份看似稳定向上的事业,很快迎来了命运的转折。2011年底,市场上传出一个轰动业界的消息:百事中国区要和康师傅“联姻”了。

一开始,大家以为这是个玩笑——毕竟一个是美国可乐巨头,一个是卖方便面的本土霸主,怎么看都凑不成一对。甚至有网友P图恶搞,把康师傅商标里那个胖厨师改成手举一瓶百事可乐痛饮的形象,引发一片哄笑。“康师傅可乐要来了!”

调侃归调侃,百事内部的基层员工却笑不出来。阿浩还记得那段日子公司上下人心惶惶,午饭时大家不再谈KPI,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八卦,“听说了吗?我们要‘改嫁’康师傅了,待遇会不会变啊?”

传闻很快尘埃落定。2012年3月,商务部正式批准康师傅与百事战略联盟,百事将其在中国的24家装瓶厂交给康师傅运营。

消息披露后,公司召开了紧急大会,高层一脸“如释重负”地宣读内部通知:“这是我们在中国业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而台下坐着的阿浩,内心却五味杂陈——对上他鼓掌祝贺,对下他要安抚经销商,自己心里却在打鼓:百事这是嫁了个好婆家,还是卖了个好价钱?

很快,现实给出了答案。整合初期,康师傅承诺两年内员工待遇不变,以求平稳过渡。可两年很快过去,阿浩发现新东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善解人意”。康师傅派驻的新管理层铁腕上任,大刀阔斧地调整架构、人事和考核。

彼时,百事老员工们私下抱怨:“康师傅的人根本不懂碳酸饮料市场,却指手画脚;最气人的是,把经销商和配送那一套强势作风也带过来了,处处显摆‘老子天下第一’。”抵触情绪在公司内滋长,像高温下暗涌的汽水泡,终于在某个时刻嘭地一下炸开。

那是2014年的盛夏,据阿浩回忆,当时华南区一些资深员工聚在一起愤愤不平,甚至酝酿起集体抗议。他们的诉求很简单直白:要么体面留用,要么给钱走人。坊间流传着一句口号:“要走就让康师傅炒了我们,十年以下工龄赔N+4,十五年内N+6,十五年以上N+8!”

说白了,大伙儿是逼着新东家给补偿。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甚至传到了总部。有天傍晚,阿浩收到一条群消息:康师傅董事长魏应州拍板拨出5亿元,“不信你们要钱不要工作”,结果99%的人都选了钱,赔款总额近10亿。

消息传来,他愣了很久。曾几何时,百事在中国有将近1.5万员工“嫁入”康师傅,而短短几年间,其中近1万人选择了离开。这是一场壮观又心酸的人事地震,阿浩也身在其中。

2015年,入职满七年的他最终递交了辞呈,拿着补偿离开了这家他留下青春的公司。“百事可乐,是回不去的家;几年过去,心中始终挂念。”一位老同事离别时的一句话,说得他红了眼眶。可现实容不得浪漫和留恋——留下的人要适应新体制,离开的人则开启了漂泊。

阿浩走出百事大门的那天,手里捧着装着个人物品的纸箱,如释重负的轻松、夹杂着不确定的不安的。

“安全感已被耗尽,不愿重复同样的挫败”——哈尔滨的一位前同事小潘这样形容自己离开百事的原因,阿浩深以为然。他知道自己大概不会回到快消行业了,可一时间又放不下这行。

毕竟,干了七年快消,他对卖饮料这套已烂熟于心,从零开始谈何容易。

跳槽维他奶

辗转了几个月后的2016年初,阿浩决定给自己和快消行业再一次机会,加入了一家港资饮料公司——维他奶(Vitasoy),出任华南某区的城市经理。当年,在百事做市场分析时,他就注意到维他奶在广东一带很受欢迎,尤其是早餐铺子的热豆奶、烧腊店里的冻柠茶,几乎成了老广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或许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阿浩暗自鼓励自己。

与跨国巨头百事的严格流程和指标文化不同,维他奶的企业氛围透着几分“小而美”。总部在香港,新产品审批、市场策略都稍显保守。入职的头几个月,他马不停蹄地帮经销商做市场盘点、拓展分销网点,还跑到学校门口推广维他奶的小盒装豆奶。

然而,好景不长。2018年前后,市场环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电商渠道异军突起,深刻地改变了饮料行业的游戏规则。

一直以来,以传统渠道见长的维他奶,在线上显得有些迟钝。但这一年开始,公司高层换了一批新思路的干部,提出要“大干电商”。阿浩清楚地记得,当年双十一前的誓师大会上,新任电商部门的领导声情并茂地在台上展示PPT:“去年我们线上销售增速300%,成功登顶饮料类Top1!今年要再接再厉,目标GMV翻番!”

掌声雷动,但不少老业务员面面相觑:线下销量原地踏步,线上却冲这么猛,听着不踏实。

果不其然,维他奶电商的爆发是以透支传统渠道为代价的。阿浩开始接到越来越多下游客户的投诉电话:“浩哥,你们网上搞的那些特价,把我们的生意都搞死啦!”原来,公司在天猫京东疯狂促销,旗舰店买一送一,直播间低价秒杀。这些优惠表面上换来了亮眼的成交额,实则价格体系已经紊乱不堪。

据他了解,当时电商渠道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售价悄然跌破了出厂价。很多线上订单完成后,货其实是从分销商仓库直接发给买家,相当于厂家绕过分销体系在倾销库存。更夸张的是,有些平台趁机低价囤货,再通过灰色渠道倒灌回线下,扰乱区域市场秩序。

有一次,阿浩在走访一家连锁便利店时,店老板气冲冲地把手机递给他:“你自己看!这网上6盒装维他柠檬茶卖5块9,比豆浆还便宜喽!我们进货价都比这高,怎么卖?”

“价盘坍塌,救救我们!” 华南区的业务群里,不知谁发出了如此无奈的呼声。曾经一箱24盒装的维他原味豆奶线下批发价还能稳在40元左右,但现在批发商拿货价已跌到30元出头。有代理商无奈调侃:“现在这豆奶都快卖出5毛钱豆浆价啦!”

前脚代理商刚降完价甩货,后脚网上更疯狂的折扣又砸下来,逼得传统经销商库存积压,叫苦不迭。一时间,公司上下怨声载道。

彼时,维他奶为了安抚经销商,临时批了一点促销费用,可申请流程极其繁琐,批下来时黄花菜都凉了。有些经销商等不到支持,干脆自行其是:既然线上抢着低价卖,他们也偷偷把货供给电商平台,落个快速走量回笼资金。

区域经理们明知此举违规,却睁只眼闭只眼——毕竟大家都在为业绩KPI挣扎,“公司把良民都逼成贩子”的戏谑在私下流传。

公司高层表面上对“窜货”(跨区域倒货)零容忍,实际上处罚力度轻如鸿毛,甚至让阿浩觉得形同儿戏。他曾亲自参与过一次查处:某地发现有外省的货低价冲击本地市场,他奉命去稽查,跟卧底似的悄悄从批发商仓库买了几十箱问题货,忙活好几天取证。结果上报后,公司只罚了涉事经销商每箱20块钱,还把查获的货物原封不动还给对方。

类似“挠痒痒”式的处罚,非但没有震慑作用,反而助长了一些投机商更加猖狂起来。“冲货一次少则几百箱,多则几千箱,我们辛辛苦苦查到几十箱,罚的钱连零头都不到。”阿浩愤愤地说。这边厂家无作为,那边“炒家”们防业务员跟防贼一样——有次同事去暗访,一个仓库老板居然放出大狼狗来撵人。

说起这些遭遇,一线员工只能自嘲:“查假货防伪是别家公司干的事,我们查自己家的货还得防被狗咬,真是荒唐。”

随着电商价格战愈演愈烈,维他奶中国区的内部矛盾也激化起来。传统渠道业务员和电商团队几乎势同水火,在各种会议上暗中较劲。中层管理者之间推诿成风:销量冲不上去,电商部怪线下不给力,线下部怨电商乱价拖后腿。

久而久之,公司内部形成了几个山头、派系,各自为政,都忙着“甩锅”而不是解决问题。

阿浩常感慨,进了维他奶才发现什么叫“内卷”和“内耗”:大家的敌人不再是可口可乐、统一这些外部竞品,而是自家高层领导。正如某位同事说的——“我们的敌人从来都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我们高层”。

一线业务员在夹缝中使尽浑身解数,却挡不住决策层的一通神操作。有人开始“躺平”摸鱼,得过且过;也有人愤而离职,另谋出路。“反正干多干少一个样,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办公室里时常弥漫着这种丧气的话。更糟的是,公司业绩下滑引发了组织震荡:高层动荡、人事更替频繁。

2022年,有“空降”来的职业经理人实施激进改革,试图清理渠道库存、缩减人员,却触动了各方既得利益,结果没干多久就黯然离场。

到了2023年,维他奶大陆市场的局面只能用一个“乱”字形容——CEO离职半年未继任,亚太区总裁远程遥控鞭长莫及,各路“群妖”趁机作乱。公司竟一度打算大批裁撤促销员,同时想方设法缩减补偿成本,弄得人心惶惶。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那几年,维他奶光砍促销员就砍掉了几百号人。

前线团队更是全面躺平:“老人等着被裁拿赔偿,新人干不下去直接走人;领导毫无威信可言;业务员填表的时间比跑市场的还多;经销商因价格混乱几乎无利可图……”阿浩身处其中,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艘进水的船上,怎么堵漏都徒劳无功。

这一年,阿浩在快消行业打拼已十载有余,却看不到前路的光亮。每天起床,他都要给自己打气才能勉强迈进公司大门。然而,当理想在现实前一次次碰壁后,心气也就所剩无几了。

“杀猪”快乐多

辗转几家区域饮料品牌一年多后,2025年初,离开快消行业的阿浩迎来了人生的新拐点。他接受了一家本地大型农牧集团的聘请,负责农产品贸易板块——说白了,就是做起了“卖猪肉”的营生。

他的新东家是一家有国资背景的农业食品企业,作风和他过去经历的外企、港企截然不同。开会不再是洋腔洋调的PPT,KPI也不再天天挂在嘴边。不过,在这里阿浩反而找到了一些踏实感。

至少,养猪卖猪肉是脚踏实地的营生,不用再为虚无缥缈的市场份额狂飙内卷。国内猪肉市场虽有周期波动,但终归是民生刚需。

偶尔,他也会怀念过去那些冲锋陷阵的日子。比如,逢年过节逛超市,路过饮料货架时,他还是会下意识看看百事和维他奶的铺货陈列是否整齐,心里默默和当年的自己较劲。如果发现摆得杂乱,他甚至会停下来顺手整理两下。

阿浩的经历并非孤例,和他相似的“快消老兵”们,这些年纷纷选择退出原来的赛道。有人转战新消费创业,也有人像他一样投入传统行业重新开始。

这一批人,大多曾是宝洁系、可乐系的精英,当年意气风发跑市场、建渠道,把快消品卖到了城市乡镇的每个角落。可如今时代变了,互联网的新势力、内卷的旧体系,让他们的经验和优势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

当然,阿浩的际遇也有几分特殊,但又何尝不是大时代下众多快消老兵命运的缩影?当行业的浪潮奔涌向前,总有人被裹挟着改变航向。在百事易主的风暴中,在维他奶价崩的乱局里,无数“阿浩”们见证并亲历着一个时代的兴衰。他最终选择了离场,用“杀猪”的买卖替代了卖可乐的生涯。这听来荒诞,细想却充满必然。

一个个快消老兵的离场,是一个时代的注脚。江湖路远,后浪推前浪,当年的饮料英雄谢幕,迎接他们的或是另一段精彩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6

标签:美食   豆奶   离奇   剧本   可乐   人生   康师傅   百事   公司   百事可乐   市场   渠道   经销商   业务员   饮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