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减肥药市场战火纷飞。电商三巨头——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美团买药,不惜砸下重金推出 “不瘦必赔” 活动,承诺减重失败最高赔付5000元。
这背后,是GLP-1减重药物带来的巨大商机。到2030年,全球GLP-1类药物市场规模可能超过1000亿至1300亿美元,专门针对减肥适应症的GLP-1激动剂市场预计将达到488.4亿美元。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纪立农教授指出:“阿里健康药师团队联合专业医生,提供陪伴式减重管理服务和指导,通过规范的营养管理、药物治疗、运动干预,实现减重阶段性目标:3个月至少瘦3%、6个月至少瘦5%。”
阿里健康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沈涤凡也表示,即日起,阿里健康将联合礼来、信达、银诺等中外药企推出科学减重计划,为用户提供“一对一专属医生答疑、药师服务”等一揽子计划。
人们在京东的线下药店门口排起长龙,不是为了抢购什么稀缺商品,而是等着上秤称重。他们脸上的表情混杂着期待与焦虑,因为在这里,每一斤甩掉的脂肪,都能实打实地换回100元现金。
这听起来像是电影《西虹市首富》里的荒诞情节,却成了眼下的商业现实。这场喧嚣背后,是一个即将突破千亿美元的全球GLP-1药物市场,和已经增长超过三倍的平台年销量。这绝不只是一场“减肥就能赚钱”的狂欢,更是一场围绕“用户依从性”展开的精密商业围猎。
“减肥赚钱”这事儿,其实不算新鲜。早在2014年,迪卡侬就办过“减重打卡赛”,参与者减重后可以参与抽奖,最高奖励不过是一张千元购物卡。但那时的激励,更像是一种荣誉勋章,而非真金白银。
如今的玩法彻底变了。京东直接承诺“每减1斤奖100元”,美团联手爱康集团和众安保险,推出“不瘦必赔”,减重失败最高能获赔偿。金钱的刺激是如此直接和赤裸,它成功地将一个反人性的、需要高度自律的痛苦过程,改造成了一场有即时反馈的“全民游戏”。
这种模式精准地抓住了市场的脉搏。网购减肥药的用户里,八成都是26到45岁的人群,其中女性数量更是男性的三倍。这些经济独立的城市白领女性,正是社交媒体上最活跃的分享者。
于是,品牌顺水推舟,京东的活动规则里明确要求,用户需要发布社交媒体笔记进行分享。你看,这不仅仅是激励,更是把每一个参与者都变成了品牌的免费宣传员,形成病毒式的社交裂变。这套组合拳的效果立竿见影,社交平台上,“减肥”这个话题的浏览量已经高达3000亿。
这场营销狂欢的背后,是三大电商巨头早已布局好的“重型基础设施”。它们的目的,绝不是让你买完一盒药就走,而是要把你无缝衔接到一个长期、持续的健康管理轨道上。
这场看不见的战争,三巨头各有各的打法。京东健康的核心是“确定性”,它自建的医药冷链仓网络,已经覆盖全国三百多个城市。这意味着,对于那些需要稳定、定期用药的消费者,京东能保证药品订单次日就能送到,这个比例高达99%。
美团买药打的是“即时性”。它庞大的O2O即时配送网络,能满足用户那种突如其来的、冲动性的健康需求。为了保证像司美格鲁肽这类冷链药品的质量,美团甚至联手顺丰,直接动用空运。
阿里健康则手握“精准性”的王牌。淘宝平台每年有近三亿用户在搜索减肥相关内容,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流量池。阿里没有直接下场拼补贴,而是采取了“伐交”策略,它联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发布《科学减重标准》,又和保险公司合作,试图用权威性和保障来构建自己的护城河。
当你在这些平台参加完奖励活动,你以为游戏结束了?恰恰相反,这才是开始。你会被顺势引导至平台的互联网医院减重门诊,京东的这个门诊已经服务了超过一万人次。或者,你会收到一个综合服务方案的推荐,里面打包了一对一的医生答疑、药师指导,甚至还有中医理疗项目。
不知不觉间,你已经从一个主动的“购药者”,变成了被动的“被管理者”。这个闭环的最后一环,来自上游供应链的锁定。过去,传统医院渠道准入门槛高,药企想进都难。如今,电商平台成了它们绕不开的阵地。
一位电商高管曾亲自飞到海外,才说服一家跨国药企将其产品上线。但现在,风向全变了。信达生物的玛仕度肽获批还不到一个星期,就迫不及待地选择在京东健康进行线上首发。诺和诺德、礼来这些国内外药企巨头,都在积极布局电商。它们关注的,早已不是简单的销量,而是平台能否有效管理用户的复购。
如果以为这场战争的终点只是卖出更多的药,那就太小看这些巨头的野心了。所有的营销和基建投入,最终都指向一个更宏大的目标:抢占用户心智中“健康管理第一入口”的生态位。
看看它们在活动专区里都放了些什么?除了药品,还整合了中医理疗等各种体重管理项目。这清晰地表明,它们的野心是从解决“肥胖”这一个单一痛点,扩展到管理“体重”,乃至“大健康”的全场景。
这背后,还有政策的东风。国家卫健委启动了“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政策端已经明确将肥胖视为一种慢性病,并计划进行规范化诊疗。电商平台的布局,恰好顺应了国家从“治病”转向“预防”的战略大方向,为它们扮演“健康管家”的角色,提供了最大的合法性。
消费者端的需求也在变得越来越精细。他们不仅要减重,还希望平台能提供符合地方饮食习惯的减脂食谱。线下,超市开始为蔬菜标注卡路里,公司食堂也开设了减脂餐窗口。这些都在印证一个趋势:精细化、一站式的体重管理解决方案,才是未来。
有电商平台负责人预测,到2030年,线上渠道将主导超过七成的减肥药销售。这个判断的核心逻辑在于,未来减肥市场的胜负手,已经不在于谁的补贴更高,而在于谁能构建起一个最无缝、最值得信赖、最能锁定用户长期价值的健康管理生态。
回过头看,这场围绕我们体重的商业战争,路径清晰得可怕。先是用“游戏化”的金钱激励,把海量用户吸引进来。然后用强大的物流、数据和专业服务等“基础设施”,将用户牢牢锁定在自己的体系内。最终,通过不断延伸服务边界,成为掌管用户健康的“超级管家”。
这场战争最终改变的,不仅仅是千亿市场的格局,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管理自身健康的方式。当我们在享受补贴带来的快感和平台提供的便利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健康的一部分决策权,让渡给了这些庞大的数字平台。
更新时间:2025-10-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