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从何处来?教你2招,远离湿气困扰!

“湿”从何处来?

中医认为,湿气分两种:

外湿:长期阴雨天气或久居潮湿之地会带来“外湿”;

内湿:饮食不当则会造成人体水液运化、代谢和输布功能失常,导致湿从内生,聚为内湿。

说到避免湿邪侵袭,自然环境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从“内湿”着手,避免湿邪为患、招致大病。

对照7大症状自查有无湿气

① 总感觉身上油油的不清爽,需要经常洗脸、洗发,脸部、头部反复长痤疮。

② 时常感到疲惫,睡觉休息后也无法缓解,甚至越睡越困。

③ 大便异常,有的表现为腹泻,大便不成形、黏马桶,排完便有未排净之感;有的则表现为便秘。

④ 起床后脑袋昏昏沉沉,好像戴着很重的头盔。

⑤ 感觉口中发黏,伴有口臭。

⑥ 腹部松软、不紧实,严重者出现面部或全身浮肿。

⑦ 舌边有明显的齿痕,且舌苔很厚,透过舌苔看不到舌头的颜色。

去除内湿有两招

第一招:拒绝生湿饭

下面这些食物,让你越吃湿气越重!

1、煎炸、烧烤

此类食物比较油腻、不好消化,吃多了容易导致湿热,还会加重脾胃的负担。

2、香辣食物

辛辣食物吃太多了会产生内热,若湿邪和热邪彼此勾结,则更难清除。

3、热带水果

中医认为,甘味易助湿,荔枝、榴莲等热带水果本身含糖量就偏高,多食生湿滋腻,再加上其温热之性,更易生湿热。

4、冷饮、凉茶

吃太多冰凉食物,如凉菜、冰啤酒、冷饮等,容易损伤阳气,导致脾胃虚寒,从而加重湿气。

第二招:着重健脾胃

除了饮食,人体内湿气的形成,还与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密切相关。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它一方面运化水谷精微,承担各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另一方面运化水液。

简单来说,脾就如同人体内的抽水机,脾气强健,饮食能正常消化、水液能正常代谢,水湿才不容易聚集。

脾气虚弱,即使我们健康饮食,也难免会有内湿积聚。

因此,对于一些脾胃虚弱的朋友来说,从现在起就应当“未雨绸缪”,常按四个健脾祛湿穴,提高自己抵抗湿邪的能力。

1、丰隆穴

位置: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或食指间关节点按该穴3分钟,然后顺时针揉按穴位约5分钟。

功效:通调脾胃气机,祛湿化痰。

2、足三里穴

位置:位于小腿,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按压或顺时针揉按穴位5~8分钟,局部有酸胀感效果佳。

功效:调理脾胃,疏风化湿,补中益气,扶正祛邪,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

3、中脘穴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4寸。

按摩方法:用指端或掌根作用于穴位,顺时针揉按2~5分钟。

功效: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4、曲池穴

位置:完全屈肘时,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处。

按摩方法:以大拇指指腹点揉此穴2~5分钟,亦可用四指并拢,拍打此穴,以局部皮肤微红为度。

功效:可泻大肠湿热,适用于肛门灼热、大便黄烂、排不尽者,亦可治疗湿疹等皮肤病症。

当然,除了上述穴位,有些药食同源之品具有很好的健脾祛湿作用,如薏苡仁、茯苓、山药、莲子、赤小豆、陈皮等,平常亦可适量多吃。

来源:养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8

标签:养生   湿气   困扰   穴位   脾胃   食物   湿热   功效   大拇指   大便   方法   舌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