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有这样一些患者,其多汗伴随怕冷,畏寒,手足不温,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白,舌胖大有齿痕,苔白或白滑,脉沉弱或沉迟等症状。
患者有典型的阳虚证表现,但是当医生给该患者温补阳气时,却发现阳气根本补不进去,不但怕冷,畏寒等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反而虚不受补,出现上火牙痛,长痘,口疮,心悸,心前区不适,胸闷,眩晕,头胀,头痛,胃胀,反酸,烧心,消化不良,食少,便秘,口干咽燥,手脚心发热,小便灼热等不适症状,甚至自汗、盗汗加重的现象。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在治疗上怎样进行调整呢?下面讲几种调整处方用药的策略和思路,算是抛砖引玉吧。
1.患者服用补阳药物后,出现上火牙痛,长痘,口腔溃疡等不适症状,说明补阳药用量过大,或者患者的阳虚证伴有上热下寒的可能性,需要减少补阳药的剂量,同时酌情配伍引火归元或清热的药物,通过引热下行和清热泻火,让多余的阳热之气进入下焦,或者排出体外。
2.患者服用补阳药物后,出现心悸,心前区不适,胸闷等不适症状,说明补阳药用量过大或者补阳药用量不大但患者属于敏感体质,补阳引起了患者原有的心脏问题,出现了心率增快或心律不齐等不良反应,这种情况应及时减量或停服现在使用的补阳药物,更换补阳药物或加入养心活血的中药,并注意观察患者症状的变化。
3.患者服用补阳药物后,出现眩晕,头胀,头痛等不适症状,说明补阳药物的使用,使患者出现了肝阳上亢或者阴虚风动,导致了患者血压波动的可能性,这时需要减少补阳药物的用量,或者配伍滋阴、平肝、潜阳的中药,平肝熄风,并注意观察患者症状的变化。
4.患者服用补阳药物后,出现胸闷,胃胀,反酸,烧心,消化不良,食少等不适症状,说明患者在使用温补药物后,出现了脾胃气滞的可能性,需要在使用温补药物的同时,配伍理气健脾或者行气和胃消食的药物,通过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药物的代谢和吸收。
5.患者服用补阳药物后,出现口干咽燥,手脚心发热,小便灼热等不适症状,说明患者在阳虚的同时,还存在着阴虚。单纯的补阳使阴虚症状加重,并出现了阴虚内热的症状。这种情况,可以考虑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即滋阴药物为主,佐以温阳的药物,可以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且无补阳伤阴生火之弊。

每个患者的体质、病情、病机、症状都不会完全一样,临证时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资料,完善患者的四诊,分辨清楚患者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用药时仔细斟酌,在治疗过程中循序渐进,才能达到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身体部分恢复或者完全康复的目的。
更新时间:2025-11-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