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网报道,10月7日下午1点左右,因台风“麦德姆”过境,越南谅山北溪1号水电站发生溃坝现象。
溃坝导致的洪水,外加强降水双重因素,正在对下游中国广西地区造成严重影响,引起外界高度关注。
北溪1号的崩溃,几乎是一种注定的宿命。它本身就是一座“带病”运行的设施,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这座水电站规模很小,装机容量区区2.4兆瓦,总库容也不过300万立方米,属于典型的小型水利枢纽。
它代表了许多发展中国家早期基础设施的普遍窘境:建设标准偏低,设计时对极端灾害的考量不足。
它的设计抗洪极限,是每秒1200立方米的泄洪量。这个数字,在平日里或许够用,但在大自然真正的怒火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压垮它的,是接连两场台风的无情连击。
就在一周前,台风“博罗依”刚刚肆虐过这片区域,当时水电站为了自保,已经向下游的中国境内紧急开闸放过水。
还没等喘口气,台风“麦德姆”裹挟着强降雨接踵而至。
这致命的叠加效应,让本就脆弱的系统雪上加霜。
两次风灾之间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排险加固的“时间窗口”,风险被迅速累积到了顶点。
10月7日上午9点,监测数据显示泄洪速率已高达每秒1181立方米,距离设计红线仅一步之遥。
到了中午12点,流量瞬间飙升至每秒1562立方米。
这个数字,无情地宣判了北溪1号的死刑。超负荷的洪水,最终从进水口区域撕开了致命的决口。
洪水冲垮了水电站的中央控制室,所有设备陷入瘫痪,这座小小的枢纽彻底失控。
幸运的是,越方境内并未报告人员伤亡。但物理上的灾难,却刚刚开始沿着水系向下游传导。
当溃坝的洪峰与本地的强降雨在中国广西境内交汇,一场双重夹击的考验降临了。
对于广西来说,这已经是一周内第二次直面来自上游的洪水威胁。
警报声此起彼伏。
左江、右江流域水位全线暴涨,总计18条河流同时拉响了预警。
沿线的25个水文监测站,水位纷纷突破警戒线,部分站点甚至高出警戒水位整整4米左右。
图源央视新闻
省会南宁,成为了这场跨境洪灾的承压中心。
在北大桥附近的一处泵站区域,地面突然出现了令人心惊的陷坑。
险情就是命令,抢险人员被立刻组织起来,沿着江岸展开不间断的堤坝巡查,全城都紧绷着神经。
更让人揪心的是,水文部门预报,真正的洪峰主力,预计在未来两天内才会抵达邕江南宁段。
这意味着,最大的考验,还在后头。
上游一个工程的失效,其最严峻的后果,却由毫无准备的下游来被动承担。
这背后,是一种系统性的风险分配失衡。
回过头来看,这场灾难真的无法避免吗?
其实,有一种成本最低、也最有效的“防洪堤”,那就是及时的信息共享。
如果越方能在水库流量逼近极限的初期,就将水文、气象和水库运行状态等关键数据与中方同步,那么下游的应对压力和潜在损失,无疑会大幅减轻。
可惜,这条看不见的防洪堤,在这次事件中显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暴露出的,是区域间缺乏一套高效协同联动机制的致命短板。
水,是没有国界的。
当共同的风险来临时,仅仅依靠各自为政的防守,无异于将自身的安全寄托于邻居的堤坝是否牢固。
这次事件敲响了警钟,它迫使我们思考更深层次的合作。
中国不仅应加强自身的防洪设施建设,更可以考虑在边境地带,与邻国探讨共建调蓄水库或分洪区的可能性。
这种“硬件”上的联网,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整个流域的抗灾韧性。
跨境水资源的管理,从恒河到约旦河,从来都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但难题,也往往是机遇的开始。
北溪1号那个5米长的溃口,物理上虽在越南境内,但它所映照出的系统性裂痕,却贯穿了整个中越跨境流域。
这场洪水,既是一场灾难的降临,更应该成为一次深度合作的开端。
中国可以凭借自身在水利工程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为邻国提供技术援助,推动整个区域水利设施的标准升级和联网运行。
这不仅是帮助邻国,最终也是在保障我们自身的安全。
希望这场危机,能真正转化为推动中越水利合作深化的契机,促使双方携手,去弥合那道物理上和系统上的双重裂痕,共同筑起一道跨越国界的“防洪堤”。
毕竟,水系不讲国界,防洪更不该分你我。
更新时间:2025-10-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