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很热,但乾隆八年号称“史上最热的夏天”,到底热到啥程度?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引言

今年入夏后,不少人被热浪按在地上摩擦。

40℃几乎成了每天必须经历的考验,出门五分钟就能汗流浃背到怀疑人生。

马路上煎鸡蛋、车子里做低温慢煮牛排……都成了网友们的行为艺术。

但要是把时钟往回拨282年,到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的夏天,现在的热恐怕还只能算是小打小闹。

在工业化程度远不及现代的那个时期,那场被古气候学家称为中国古代史上最热夏天的极端高温,究竟有多夸张?

乾隆八年,史上最热

关于乾隆八年夏天的炎热,有个硬到不能再硬的证据,即来自法国传教士哥比(A.Gaubil)的记录。

当时他住在北京,用当时欧洲最先进的拉谋氏温度表,清清楚楚记下1743年7月25日,北京的最高气温飙到了44.4℃。

这个数字后来被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等机构认定为中国古代有明确记录的最高温,比现在多数城市的极端高温要高出一大截。

光看数字可能没感觉,但只要看一看当年清朝官方和地方县志的文字记载,就能让人瞬间感受到那种几乎窒息的热。

《高邑县志》记载道:从五月廿八到六月初六,就算是墙根下背阴的地方,摸上去也像被火烤,大白天里铅锡都像要化了,渴死的人不计其数。

《浮山县志》提到,那年五月热得邪乎,路上走着走着就有人倒下,京城更严重,连浮山县在京做买卖的人都有被热死的。

《天津县志》的记载更为直接,志曰: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连坚硬的土石都被烤得发焦,船桅顶端的金属件像在流汗。

不过这些记载里的铅锡销化,显然是带点夸张了。

铅的熔点要327℃,锡也得232℃,夏天再热也到不了这程度,所以更可能是金属被晒得滚烫发软,让人产生要化了的错觉。

这些记录凑在一起,足以说明那年的热已经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极限,在缺乏制冷手段的古代,活生生被热死的人也不在少数。

惨状实录,热死万人

据清史官方记载,1743年7月14日到25日这12天里,光北京城里和近郊就有大约11400人热死。

这还只是有记录的数字,在医疗条件更差的山西、河北、山东等地,死亡人数更加恐怖。

古气候学者估算,当年整个夏天华北地区因为高温死掉的人,可能超过了20万。

当时的场景,在历史记录和地方县志中亦有记载。

街上经常有行人走着走着突然倒下,有的仰着,有的趴着,根本数不过来。

有人想逃到凉快的地方,结果在路上又热又渴,便倒在半路就没了气。

还有更惨的家庭,农户男丁在田里干活中暑死了,妻子拖着他的尸体往家走,自己也热倒身亡,家里的老人受不了这打击,也跟着去了。

不止是热死人,在古代至关重要的水利、农业皆受到了严重影响。

据记载,京城附近的汾河、五里牌河水位急降,最后干脆干了底,老百姓别说浇地了,连喝的水都找不着,当时一小桶水能卖出天价。

地里面的庄稼自然无从幸免,小麦、玉米没等成熟就全枯了,农民一年的收成都泡了汤,紧接着便是大饥荒。

有人挖野菜、啃树皮,实在没辙就吃观音土,更有甚者,被逼得卖儿卖女换口饭吃。

连乾隆皇帝都没办法,只好下了道“罪己诏”,并曰“朕躬之阙失,以致上天垂象以示儆”。

意思是说,可能是自己德行不够,才惹得上天示警,于是承诺要赈济灾民,稳住人心。

皇帝下诏,收效甚微

面对高温,当年乾隆皇帝和宫中贵族也采用了当时最好的避暑手段。

紫禁城里藏着好几个冰窖,冬天从河里凿的大冰块存进去,夏天就取出来用。

当时皇家还有冰鉴,即铜的或木头做的冷藏容器,把冰块放进去,往屋里一摆就能降温。

而且皇帝和嫔妃们早早就躲去承德避暑山庄,此地四面环山,树茂荫盛,比京城凉快不少。

虽然乾隆在避暑山庄待着,但承诺的事情还是做了的,他曾诗曰“展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说自己再热,也惦记着老百姓。

据记载,当年乾隆调了40万石粮食出来救济灾民,还拨了1万两白银,让京城九门内外搭建凉棚,给老百姓发点冰块、酸梅汤,还有藿香正气散之类的解暑药。

甚至还放宽了禁令,让华北的灾民能往热河、盛京这些“丰收地区”避暑。

只可惜,乾隆下发的赈灾物资还是被贪官给截住了,到百姓手里,基本已不剩多少。

要求城内城外设置的凉棚,基本只在城内设有,冰块、凉茶、解暑药等物资,几乎尽数被官员贵族私吞。

所以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有把蒲扇就很不错了,家附近有条河的还能跳进去解暑,可后来河亦干涸,连这点清凉也没了。

极端高温,从未走远

乾隆八年的那个夏天后来也得到了确切证实,被列入“18世纪全球极端气候事件”之一。

那时候没有空调、电扇,人们只能靠天吃饭,高温一来基本只能认命。

现在我们有了现代科技,热了能开空调,渴了有自来水,好像也不用再那么怕高温。

可是看一看这些年,2022年长江流域的高温干旱,2024年印度因为高温死人……极端高温其实没离我们远去。

科技的确能帮我们挡住一时的热,但挡不住气候变化的大趋势。

只有真的把环境保护当回事,才能避免让乾隆八年的悲剧在未来重演。


信息来源:

北京日报 2025-06-23 《44.4℃有多热?回顾中国“15—19世纪最严重的高温事件”》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1

标签:历史   乾隆   年号   程度   夏天   高温   县志   京城   冰块   避暑山庄   灾民   气候   当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