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块钱一瓶的饮料,放二手平台能卖8900块一箱!你没看错,不是89,不是890,是8900!就这价格,够买两箱茅台了——茅台喝了能上头,这玩意儿喝了能看见太奶!更离谱的是,这饮料当年因为难喝被骂上热搜,网友形容它“酸烟灰水”“腐烂草根味”,现在倒成了“绝版收藏品”,卖家还拍着胸脯说“升值空间很大”。
咱先捋捋这事儿有多魔幻:2024年9月,农夫山泉为了庆祝“尖叫”品牌20周年,搞了波回忆杀——复刻红色尖叫。这玩意儿20年前就因为难喝出圈,后来停产了,结果复刻时搞“限量1万箱”,5块钱一瓶,15瓶一箱卖75块,上线3天就被抢光了。当时我还纳闷:这玩意儿有啥好抢的?是现在年轻人口味变重了,还是大家都想挑战“味蕾极限”?
结果今年7月,二手平台直接炸了锅:单瓶标价从48元飙到128元,溢价9倍;整箱15瓶,有人挂8900元,平均一瓶593块!比我上个月工资还高!有记者去问卖家,卖家特骄傲:“绝版收藏品哦,包邮1000块!”记者多嘴问了句“能优惠不”,人家回得更硬气:“你懂不懂收藏?这玩意儿以后更值钱!”
我点开卖家主页一看,好家伙,商品详情写着“生产日期2024年7月31日,保质期12个月”——这不眼瞅着下个月就过期了吗?合着你这“收藏品”的保质期比我的耐心还短?现在买回去,是准备供起来每天三炷香,还是等过期了开盖当臭豆腐调料?
要聊红色尖叫被炒上天,得先聊聊它当年为啥“臭名昭著”。2004年尖叫刚上市时,绿色瓶的运动饮料还算正常,蓝色瓶的多肽饮料也中规中矩,唯独红色瓶的“植物饮料”,直接把大家喝懵了。
我翻了翻当年的论坛帖子,有网友形容它“喝一口像吞了刚熄灭的烟灰缸,烟灰混着酸水往喉咙里钻”,还有人说“像是把绿化带里的草根挖出来煮了,再兑点醋精”。最绝的是个哥们儿,喝完发朋友圈:“这玩意儿比我前女友的脾气还冲,喝到一半开始怀疑人生——我为啥要花钱买罪受?”
就这么个难喝到被全网吐槽的饮料,后来悄默默停产了。按理说,停产就该像前任一样,相忘于江湖,结果农夫山泉偏不——20周年庆非要把它拉出来“鞭尸”,搞“限量复刻”。你猜怎么着?年轻人跟疯了似的抢!
为啥抢?不是因为好喝,是因为“难喝”。现在的年轻人就吃这套“反向种草”:越被骂难喝,越想挑战;越说“谁喝谁后悔”,越要发朋友圈证明“我喝过我牛逼”。就像当年的崂山白花蛇草水、东方树叶,一开始都被骂“难喝到劝退”,后来反倒成了网红——年轻人买它不是为了喝,是为了拍视频、发段子,主打一个“我敢喝,我独特”。
结果呢?1万箱限量款,3天抢光。抢到的人里,估计一半是真好奇想尝尝“传说中的难喝”,另一半是黄牛——人家从一开始就算计好了:你们抢着玩,我抢着卖。
你以为黄牛只是简单“低买高卖”?太天真了!这届黄牛早就把“快消品炒作”玩成了产业链。
先看货源:当年复刻时,官方渠道限量1万箱,普通人抢破头也抢不到几瓶,黄牛却能批量囤货。怎么囤的?科技与狠活呗——脚本抢单、批量注册账号、找跑腿代抢,一套操作下来,普通人能抢到1瓶都算运气好,黄牛手里能攥着几十箱。
再看定价:一开始还装装样子,单瓶加价15块卖,后来发现“越贵越有人买”,直接放飞自我。有卖家自己都说:“前一天挂50块一瓶,发现黄牛直接标88,我寻思我也涨涨,现在挂88”。你看,连散户都被黄牛带坏了,开始“跟风坐地起价”。
最绝的是“话术包装”。明明是快过期的饮料,非要说成“绝版收藏品”;明明是难喝到吐的“酸烟灰水”,非要说成“一代人的青春回忆”;连保质期快到了都能洗成“最后一批可饮用的红色尖叫,喝一瓶少一瓶”。有个卖家更离谱,说这饮料“含人参成分,喝了能补气”——大哥,5块钱的饮料,你指望它补啥?补你被割韭菜流失的智商吗?
更魔幻的是买家。真有人花128块买一瓶快过期的红色尖叫!我刷到个买家评价:“虽然还没喝,但摆在家里就很有排面,朋友来我家一看:‘卧槽你有红色尖叫?’——这逼我装定了!” 还有人说“买来收藏,等以后升值了卖”——兄弟,你知道快消品的“收藏价值”有多离谱吗?去年炒盲盒,今年炒饮料,明年是不是该炒方便面了?
红色尖叫被炒上天,表面看是黄牛黑心,其实是“消费主义陷阱”的新玩法——以前商家割韭菜靠“好用”“好看”,现在靠“难用”“难看”“难喝”。
你想啊,正常商品拼质量、拼性价比,竞争太激烈;但“难喝”的商品不一样,它自带话题度。越难喝,讨论度越高;讨论度越高,越容易成“社交货币”。年轻人买它不是为了“使用价值”,是为了“社交价值”——发个朋友圈“我喝了红色尖叫,求夸勇敢”,能收获200个赞;拍个“难喝挑战”视频,能涨粉1万。这时候,5块钱的饮料就不是饮料了,是“流量密码”。
商家呢?早就看透了这点。农夫山泉搞“限量复刻”,真以为是为了卖饮料?错了!是为了刷存在感。你想,尖叫品牌20周年,不搞点事谁记得它?结果红色尖叫一复刻,全网都在讨论“难喝”“抢不到”“被炒作”,品牌热度直接拉满——这波营销,比花一个亿打广告还管用。
但问题是,商家玩“限量”“停产”,本质上是在给黄牛递刀子。你越说“限量1万箱”,黄牛越觉得“奇货可居”;你越说“停产了”,买家越怕“以后买不到”。结果就是:商家赚了热度,黄牛赚了差价,只有普通消费者要么抢不到,要么花高价当冤大头。
更让人无语的是二手平台的态度。按理说,快消品炒作不是新鲜事,但像红色尖叫这样,保质期只剩一个月还敢标天价的,平台就该管管吧?结果呢?你搜“红色尖叫”,高价商品照样挂着,卖家还能堂而皇之地写“绝版收藏,非诚勿扰”。
平台不管,商家甩锅。农夫山泉回应说“已停产,会反馈相关部门”——这话跟没说一样。“反馈相关部门”是哪个部门?市场监管局?还是物价局?快消品炒作算不算哄抬物价?保质期内的食品当“收藏品”卖,合不合法?这些问题,一句“反馈”就完了?
说到底,还是监管有空子可钻。快消品不同于奢侈品,本身单价低、保质期短,以前没人把它当“收藏品”,现在突然被炒起来,监管政策没跟上。黄牛正是钻了这个空子:反正卖的是“闲置物品”,平台管不着;价格是“双方自愿”,物价局也难插手。
但咱老百姓心里得门儿清:这玩意儿到底值不值8900?你花8900买一箱饮料,喝完能升职加薪吗?能考上公务员吗?能找到对象吗?都不能!它唯一的作用,就是让你在朋友圈装个逼,然后下个月过期了,含泪扔进垃圾桶——这8900块,买了个寂寞。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红色尖叫被炒上天,本质上是“皇帝的新衣”——大家都知道它不值这个价,但总有人觉得“别人都在抢,我不抢就亏了”;总有人幻想“万一以后真升值了呢”。
可你瞅瞅那些被炒上天的快消品:前几年的“星巴克猫爪杯”,炒到1000块一个,现在二手平台50块没人要;去年的“酱香拿铁”周边,有人花2000块买个杯子,现在摆闲鱼落灰。快消品的生命力就在于“快”——更新快、迭代快,今天是红色尖叫,明天可能就是绿色尖叫,后天说不定是“尖叫牌牙膏”,你收藏得过来吗?
再说保质期。这玩意儿下个月就过期了!你现在花8900买回去,供到过期那天,开盖一闻——嚯,“酸烟灰水”变“发酵烟灰水”,那味儿能把邻居家狗熏吐了。到时候你是喝还是扔?喝了窜稀,扔了心疼,最后只能安慰自己:“没事儿,我为情怀买单了”——情怀:我谢谢你啊,我不值这个价!
所以啊,别被黄牛的“升值空间”忽悠了,别被商家的“限量绝版”套路了,更别被自己的“好奇心”绑架了。5块钱买瓶尝尝鲜,发个朋友圈“我喝过红色尖叫,我牛逼”,这叫娱乐;花8900块买箱快过期的难喝饮料,这叫给黄牛交智商税——人家赚了钱,还得背后骂你一句“傻子”。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难喝不是原罪,炒作才是;限量不是稀缺,智商税才是。下次再看见“天价快消品”,咱直接划走——5块钱的快乐可以有,8900块的冤种咱不当!
更新时间:2025-07-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