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盆冷水
我幼时住过一条小巷,巷口有个卖糖粥的老头。黄昏时他总敲着铜勺,当当,当当,声音像黄昏里飞出的燕子。孩子们循声而去,把几分钱排在木案上。老头舀起一勺赤红的粥,热气往上一冒,孩子们的欢喜也跟着往上蹿。偏有个大人路过,撇嘴:“糖粥有啥吃头!”孩子们眼里的火便扑地灭了,像被鞋底碾了一脚的烛芯。
多年过去,我才懂那一瞬有个名字:扫兴。
二、烛火与灯罩
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孩,捧着自己做的纸灯,灯芯就是那点雀跃。风一大就要灭,雨一点也要灭,最怕的却是旁人呼的一口冷气。不扫兴的人,不做那阵冷风,只做灯罩,轻轻罩上去,让火舌稳稳地跳,既不张扬,也不熄灭。
三、水德
老子说上善若水。不扫兴的人便是水。
你高,他退后一步,把光让给你;你低,他涌过来,托你一把;你热,他跟着冒泡;你冷,他悄悄凝成冰,把冷藏在里头,外头仍是平滑温润。
四、雪夜暖手
我插队时,村里有个哑女,不会说话,见人只会笑。腊月里知青冻得直跳脚,她把自己纳的棉鞋塞给我们,鞋底绣着歪歪斜斜的“福”。鞋小,穿不下,我们就把鞋抱在怀里,竟比炉火还暖。后来我才明白,那不只是一双鞋,是她替雪夜缝进的一枚暖宝宝。
五、旧衣口袋
生活常常破破烂烂。不扫兴的人,随身带了一把针线,把破绽缝成花边。
同事熬夜做的方案被领导一句“不过如此”腰斩,旁边的老陈拍拍他的肩:“这文案要是再配张图,可就绝了!”一句话,救活了一个通宵。
六、门与窗
世上最远的距离,是“兴致勃勃”到“哦”之间。
最暖的距离,是“我想试试”到“我陪你”之间。不扫兴的人,不开门,也不关门,他们开的是窗,让风可以进来,让光也可以进来。
七、糖葫芦与月亮
北京冬天有卖糖葫芦的,山楂红艳艳,外头一层晶亮的糖壳。小孩举着一路跑,在路灯底下,糖壳闪着月亮的光。要是有人说:“糖葫芦太甜,吃了坏牙!”小孩就会垂下手,月亮也暗了。不扫兴的人,先买一支,再补一句:“吃完记得漱口。”甜也甜了,牙也保住了。皆大欢喜。
八、草木本心
人如草木,向阳而生。不扫兴的人,懂得草木本心。
他们看花开不说“开也谢”,看月圆不说“圆也缺”,只看当下这一刻的好。
九、燕子与瓦檐
燕子在人家檐下筑巢,若嫌它吵,拿竹竿去捅,它就再也不来了。不扫兴的人,在檐下钉一块小木板,替燕子垫高半尺,于是年年春天,燕子回来,叽叽喳喳,把欢喜衔回屋里。
十、缝纫机
生活这台缝纫机,有时跳针,有时断线。不扫兴的人,是脚踏板,稳稳地一上一下,把日子缝得平平整整。
十一、棉花与针
棉花柔软,针尖锋利。不扫兴的人,把针藏在棉花里,既扎不到人,又把线引了过去。
十二、尾声
往后余生,愿我们都能做一个不吹灭别人灯的人。
灯亮了,路就亮了;路亮了,心里也就亮了。
——窗外铜勺声又起,当当,当当。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