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为啥有个难听的外号?带你去瞧瞧这个可悲的中欧小国

前言

一个基本没什么存在感的小国,为何会选择最不堪的发展道路?

最近几年立陶宛可谓刷足了“存在感”,不但处处和俄罗斯作对,针对我国也“闹”得很凶,在“作死”的路上一路狂奔。

可谁曾想,立陶宛也曾显赫一时,甚至连不可一世的莫斯科都被踏平过。那为何现在会沦落为“欧洲淫窟”呢?

作者-水

历史开了个玩笑

这个人口不到280万的波罗的海小国,每年却有超过3000名女性从事性工作。

更让人震惊的是,其中五分之一竟是未成年人,最小的只有14岁,她们本该在教室里读书,却被迫走上了最黑暗的道路,大部分还被贩卖到西欧从事强迫性交易

维尔纽斯的夜晚,霓虹灯闪烁的不是繁华,而是无奈与绝望

那些曾经承载着中世纪荣光的古老石砖路上,如今站满了来自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的年轻女孩。

她们大多是被"高薪工作"的谎言骗来,护照被收走,成了现代奴隶

2015年那起孤儿院丑闻更是让人愤怒,负责人竟然把男童卖给恋童癖者,把女童逼进性交易深渊

这就是如今的立陶宛,一个被"欧洲淫窟"标签钉在耻辱柱上的国家。

可谁能想到,就是这片土地,曾经孕育出让整个欧洲为之胆寒的铁骑

三次亡国教会的生存课

14世纪的立陶宛,是个让人敬畏的存在

维陶塔斯大公带着立陶宛铁骑横扫东欧,疆域从波罗的海一直延伸到黑海之滨

1410年的格伦瓦尔德战役,联军把不可一世的条顿骑士团打得全军覆没,骑士团的大团长和50多名骑士当场毙命。

那时候的立陶宛,连金帐汗国都要让三分,莫斯科大公更是俯首称臣

然而,历史就像个爱开玩笑的老天爷。

强盛背后埋着衰落的种子,内部贵族斗得像乌眼鸡,外部强敌环伺虎视眈眈。

1795年,沙俄、普鲁士、奥地利三国联手,把波兰立陶宛联邦瓜分得干干净净

从此,立陶宛彻底从欧洲地图上消失,成了沙俄的附庸

更惨的是,20世纪时,立陶宛被各大强权踢来踢去。

1918年好不容易独立,没几年又被苏联吞并,然后被德国占领,二战后又被苏联重新接管

三次亡国的痛苦经历,在立陶宛人心里种下了一颗扭曲的种子

他们学会了在夹缝中生存,学会了见风使舵,学会了依附强者。

这种"墙头草"的生存哲学,成了后来一切悲剧的根源

当经济账本遇到道德账本,算错了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第一个从苏联独立出来。

那时候,全世界都以为这个小国要迎来春天了。

结果现实给了他们当头一棒,经济瞬间自由落体

苏联时期的产业链条断了,工厂成片倒闭,失业率蹭蹭往上涨。

面对经济崩盘,立陶宛政府想出了一个"高招"

既然正经产业发展不起来,那就把性产业合法化吧。

美其名曰"自由市场",实际上是拿国家的尊严换钱

这一招确实管用,短期内财政收入有了着落,外国游客也蜂拥而至。

可代价是什么呢?

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被彻底击穿了。

红灯区在各大城市遍地开花,电视里充斥着各种成人节目

更可怕的是,犯罪团伙趁机坐大,人口贩卖、强迫卖淫等恶行层出不穷

那些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女孩,被骗子用"高薪工作"的谎言拐走。

护照被收,自由被夺,她们成了现代奴隶

政府的暧昧态度更是火上浇油。

法律上说禁止卖淫,实际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交税就相安无事

这种半合法化的政策,给了犯罪分子钻空子的机会。

执法部门资源有限,根本管不过来,只能眼睁睁看着问题越来越严重

最让人无奈的是,立陶宛还想用这种方式发展旅游业

2018年,竟发布了一则含有性暗示的广告,这一下彻底坐实了"欧洲淫窟"的恶名

还有机会吗

更讽刺的是,立陶宛一边当着"欧洲淫窟",一边还要在国际舞台上刷存在感。

2021年,这个小国居然允许设立所谓的"台湾代表处"

中国当然不能容忍这种挑衅,立即将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还实施了经济制裁

结果可想而知,立陶宛对华出口基本停止,企业叫苦连天

立陶宛总理嘴上说是"捍卫自由",实际上不过是想抱美国大腿

可美国的援助始终雷声大雨点小,欧盟的补贴也杯水车薪

2024年的数据显示,立陶宛GDP增长只有可怜的2.8%,公共债务却攀升到了41.2%

人口从1990年的370万锐减到现在的不到280万,年轻人都跑到西欧打工去了

男性自杀率更是高居全球前列。

当一个国家的男人都觉得活着没意思时,这个国家还能有什么希望

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体系千疮百孔

立陶宛政府试图通过发展科技产业来转型,可人才都跑光了,投资环境又不好。

想要短期内改变经济结构,简直是痴人说梦

2025年,新总理上台后表达了与中国修好的意愿。

可那个所谓的"代表处"名字还在,外交关系依然冰冻三尺

立陶宛想要鱼和熊掌兼得,既要在国际上刷存在感,又要经济利益

这种小聪明在大国博弈面前,显得既天真又可笑

历史给立陶宛上了太多堂生存课,可这个民族学到的却是错误的生存方式

他们以为依附强者、投机取巧就能获得安全,结果却是越陷越深

如果立陶宛能够抛弃这种投机心理,专心发展经济,参与像"一带一路"这样的合作倡议,未必不能找到新的出路

结语

立陶宛的困境本质上反映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悖论

历史的荣光越辉煌,现实的落差就越刺眼。当生存压力超过道德底线时,国家也会做出令人痛惜的选择

这个曾经的东欧雄鹰还能重新翱翔吗?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

赵立坚:立陶宛人权劣迹斑斑

波罗的海传奇︱立陶宛和波兰的革命情谊是怎样炼成的?

波罗的海传奇︱一世而终的立陶宛王国

这个东欧小国,为何成为反华急先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5

标签:旅游   立陶宛   中欧   小国   外号   难听   可悲   波罗的海   欧洲   苏联   东欧   沙俄   西欧   波兰   莫斯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