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答疑家长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孩子威胁家长,不给手机,不让游戏自由,就不上学了。
家长一听到孩子说不上学,就不得不妥协,赶紧答应孩子的要求。
只不过一旦被孩子成功威胁一次,就会有很多次,让家长焦头烂额,猝不及防。
跟家长沟通的过程中,会遇到同样孩子和两种家长不同的处理方式,家长应对不同,孩子的表现也完全不同。
有些孩子只要威胁家长,拿不上学,吐槽活着没意思,再也不去学校了等类似这样的话。
家长只要一听到,就立刻陷入高度焦虑模式,心想这可怎么办啊?
孩子不快乐,这么痛苦,都是自己的错,于是慌乱之下,就妥协,孩子要手机给手机,要玩游戏就玩游戏,先把孩子哄开心再说。

这一哄不打紧,算是让孩子尝到甜头了,于是威胁,恐吓变得花样来。将自己不合理的需求合理化,精准拿捏了家长的七寸。
针对孩子的威胁和恐吓,家长要甄别和分辨,对不同类型的孩子应对方式也是不同的:
如果是对有严重情绪问题的孩子,在情绪激动之下就真有可能做出极端行为,那么家长就不要再坚守原则,先考虑孩子的安全值,可以先满足孩子。
但对于没有严重情绪问题,仅仅是任性和被骄纵惯的孩子,那些威胁和恐吓一般都是吓唬家长,以此来实现目的。
这时家长就可以温柔坚定的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请求,并且不要总是围着孩子转,过度共情与关注孩子。
尤其是自身容易焦虑和崩溃的家长,一听到孩子说一句消极的话或吐槽,家长就会急得团团转,失去了边界感与理智。
焦虑和恐惧也会刺激家长的灾难化思维,似乎只要不答应孩子的要求,孩子立刻就会出现非常糟糕的状态。
所以,我一直跟家长说,越是家里有叛逆或任性以及负情绪特别大的小孩,家长首要的任务不是解决孩子的问题,而是先要解决家长的情绪问题与心力问题。
如果家长很焦虑,很担心,跟着孩子的情绪变化而跌宕起伏,内心就会变得脆弱和恐惧,在恐惧之下,就特别容易对孩子妥协。
生怕自己要是不答应孩子的条件和要求,孩子就真的再也不去学校了,孩子就会出什么大事。
孩子正是摸准了家长的心理,才会一次次用威胁和恐吓的方式来吓唬家长。
尤其是一次次通过威胁的方式,一次次都能奏效。
这会给孩子一个信号:
只有用威胁和恐吓的方式,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

这样的心态与思维方式,不完全是孩子的错,也是家长一次次妥协和退让的结果,滋长了孩子的任性与更极端的威胁。
还有一种家长,属于听劝和能狠下心,以温柔坚定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的威胁与恐吓。
当孩子同样拿不上学和不活了作为威胁,家长会这样应对,告诉孩子:
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考虑清楚,按自己的想法与意愿去做决定,跟给不给手机,放纵式玩游戏并没有任何绑定关系。
然后观察孩子说不活了,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丧气话,还是会真的有行为上的实施。
如果孩子真的情绪激烈说自己要走极端,家长还是要多留意,去保护孩子的安全,不可完全被吓傻,也不可完全不上心。
家长对孩子不合理的行为,还是要狠下心拒绝,但话不能说得太绝,太武断,太生硬。
说软话,下狠心不去满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这会给孩子传达一种信号:
家长是爱孩子的,但是爱并意味着要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不合理的要求,无论再怎么威胁和恐吓,都不会被满足。

经过几次的拉锯,当孩子通过哭闹,威胁,恐吓也无法将不合理的要求合理化,孩子就会收敛很多,也不会再用威胁和恐吓的方式来绑架家长了。
不惯孩子,不溺爱,也不包办,不过度担心,狠下心把边界感拉起来,这时孩子才慢慢不把不上学,不活了当成威胁家长的筹码。
孩子才能真正的长大,学会表达需求,跟家长好好商量,而不是用威胁的方式实现需求的满足。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