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咋了”“包的”,孩子口中的烂梗,哪句让你血压飙升过?

文 | 米粒妈

“我勒个豆”“包的”“那咋了”……身为小学初中生家长,这些烂梗大家肯定都听过吧?

当孩子说出这些词,我们当场气血上涌血压飙升时,才能意识到小时候家长对我们的鄙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垮掉方式,当角色调换,我们成了那个不理解下一代的“老古板”,才知道这真的不好受。

80、90后那时候流行非主流,qq签名大家都用火星文,写一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伤感文案。

现在我们长大了,再打开许久未登录的qq,甚至都没勇气看自己年轻时的个性签名,因为实在是太尴尬了。

在这个短视频时代,网络烂梗也像当初的火星文一样荼毒着青少年。

之前看到一个小学老师说自己上课的事,课堂上,学生因为答不上问题说了一句“我红温了”,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整节课的教学节奏瞬间被打乱。

还有语文老师在网上发视频吐槽说自己的学生把烂梗写在作文里,形容自己心慌紧张,直接写:“我当时慌得一批。”

当丰富多彩的情感表达被简化为千篇一律的网络热梗,当粗俗低俗的言语成为同龄人间的“社交通行证”,孩子们已经不会好好说话了。

但我倒没那么悲观,因为这就像我们无法直面那个年少时愚蠢的自己,孩子在成长到一定阶段后,也自会否定现在这个满嘴烂梗的自己。

其实比起担心孩子语言匮乏,更该担心的是这些烂梗背后的心理机制。

上一代小时候即便私底下再流行火星文、葬爱家族、非主流,但内心深处的三观秩序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也知道自己追求的东西属于叛逆、娱乐。

但现在的孩子口中这些诸如“那咋了”“又能怎”“受着呗”的词汇中,包含着对传统价值观彻底的颠覆。

哪句话说得重了,他们甚至还会说:“我玉玉了,我被原生家庭做局了。”

而这种教育上的失序,正在一句句烂梗中悄然蔓延,这才是我们最该担心的事。

网络烂梗最首要、也是最直接的危害,应该就是造成青少年语言表达能力退化。

作文就是网络烂梗的重灾区。

身边认识的老师朋友就跟我抱怨过很多次,孩子们作文里频繁出现“芭比Q了”“绝绝子”这种词,她每次批改作文,都感到无奈又无力。

米粒跟我说过,班里有个同学,根本没法跟他说话,因为无论你说什么,他都会脑袋一歪,自认为很酷地给你打个“666”的手势。

还有同学会用“那咋了”回复你所有的话,真的是一交流就让人火大。

你就算是反驳型人格,是杠精,你好歹也得杠出些内容来吧?这可倒好,一句话万用,直接把天聊死。

我就亲眼看见米粒同学周末时给他发微信,对方主动问他“在吗?”米粒说“在”,对方回了个“那咋了”……

我真的看得一口老血都要喷出来了,你主动问我在吗,你还说那咋了,这不是纯属没事找事挑衅吗?

但米粒说,这很正常,他们就这样,没事不用理他,他就是闲的。

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思维的外壳。

现在的孩子们,用“包的”替代了所有的肯定回应,用“666”涵盖了各种钦佩之情,用“芭比Q了”表达一切搞砸的情况。

丰富的情感体验被压缩成少数几个网络热词,这种表达方式的简化,必然导致思维深度的削弱。

语言的边界就是思维的边界,当孩子们用千篇一律的“破防”描绘全部内心波澜时,也就意味着他们的逻辑思维严谨性和个体感受丰富性,都被大大削弱了。

比毁坏语言系统更要命的,是烂梗携带的负面价值观对青少年精神世界的污染。

我给大家系统地说一说,就特别好理解了。

网络烂梗其实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彼此依存,形成了一个完全有毒的价值闭环。

之所以孩子能每天都不停地说,反复地说,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内化了这套价值体系,这非常可怕。

现在的孩子张口闭口“原生家庭”,其实这词儿压根是个严肃的心理学概念,并不能随便用来指代父母。

当孩子轻松地将自己的学习不好、脾气差、人际关系糟糕都归咎于“原生家庭”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告诉自己:“我的一切都是被父母决定的,我无法改变,我也不需要改变。”

这直接扼杀了人生最宝贵的品质:主观能动性。

它让孩子从命运的“参与者”和“挑战者”,变成了命运的“受害者”和“抱怨者”。

好,接下来我们来到了链路的下一环:解构亲情,播种仇恨。

“原生家庭”这个词将孩子与父母天然的情感连接,变成了一种冷冰冰的“因果分析”。它引导孩子用挑剔、审视的眼光去看待父母的一切言行,寻找“伤害”自己的证据。

一个正常的管教可以被解读为“控制”,一次无心的疏忽可以被上升为“童年创伤”。

这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系统性地摧毁孩子对家庭的基本信任和感恩之心。

如果孩子到这一步还没能完全自洽,没关系,还有下一步。

“那咋了”“又能怎”就是逃避责任的免死金牌。

孩子就为自己所有的不努力、不成功和不当行为找到了一个完美的、无可辩驳的借口。

而且这两句梗,还直接摧毁了孩子共情他人苦难的能力。

“精神麻痹”和“冷漠症”在这代孩子中特别普遍,因为“那咋了”这个万能句式,可以直接消解一切意义,鼓吹的是虚无主义。

你对他说“我努力获得了奖学金”,他回“那咋了”;你对他说“我扶老奶奶过马路”,他回“那咋了”;你对他说“这个行为不道德”,他回“那咋了”

这三个字,像一盆冷水,能浇灭任何热情、努力、善良和正义感。它传递的价值观是:一切都没意义,一切都不值得在乎,你的所有积极行为在我眼里都是个笑话。

长期浸润在这种话语中,孩子会失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欲,变成精神上的“空心人”。

而当别人诉说痛苦、困境和不幸时,“受着呗”是一种彻底的、事不关己的冷漠。

它关闭了共情的大门,拒绝了任何伸出援手的可能。这直接攻击了人性中最光辉的部分——同情与互助。

一个习惯于说“受着呗”的孩子,很难在同学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在未来社会需要他承担责任时挺身而出。

他学会的,是对一切苦难的漠然旁观。

这其实才是我们作为家长最担忧的:几句简短的词语,足以摧毁一个孩子的三观,造成孩子价值观的系统性坍塌。

当一个小学生或初中生,在不经意间反复使用这套话语体系时,他正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一场自我价值观的“格式化”。

奋斗精神被懒惰取代,感恩之心被怨恨填充,同情之心被冷漠冻结,责任担当被推诿抛弃。

他们看似“酷”、“飒”、“不好惹”,实则内心荒芜,精神脆弱,成为一群失去了温度、深度和力度的“迷失一代”。

所以我们要纠正的,绝不仅仅是几句话,我们面对的是一次价值观的换血,这可是个大工程。

所以急不得,毕竟孩子有了语言防御系统的金钟罩,一言不合就给你来个“那咋了”“受着呗”。

当周围同学都在说这些话时,使用它们是一种快速融入群体、避免被孤立的方式。这些烂梗就成了一种“社交货币”。

我们要做的,不是夺走他们表达的工具,而是给他们更好、更有效的工具。

孩子习惯了烂梗的粗鄙和冷漠,是因为他们缺少对优美、深刻语言的体验。

那我们就得有意识地在家庭中使用丰富、文明、积极的语言。

带孩子一起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观看优秀的电影纪录片,让李白苏轼的豪迈、鲁迅史铁生的深刻、宫崎骏新海诚的温暖,去冲刷他们被网络热梗占据的心灵。

当孩子内心有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壮美,自然会对“我勒个豆”“绝绝子”的苍白产生免疫力,我们长大后看待火星文签名的那种尴尬感,就会来得更早些。

至于价值观的换血,就得重塑孩子的批判性思维了。

孩子需要学会的,不是简单的“不听不信”,而是有能力去分析和甄别信息的价值。

还有就是用实际行动来冲刷掉孩子内心的冷漠了。

我们可以给他分派固定的家务,照顾一盆植物或一只宠物,让他通过付出,理解“责任”与“生命”的重量。

这其实也是借助了激素的力量,研究表明,人在帮助别人之后,会因为付出的愿望被满足产生催产素,是很爽的。

为了抵抗短视频对孩子大脑的侵害,我们得带他们体验更多帮助他人的瞬间,让他们感受到那种催产素的快乐和满足感。

一起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去做做义工,让他亲眼看到自己的微薄之力如何让另一个生命变得更好。

这种真实的成就感和温暖,是“受着呗”这种冷漠梗永远无法给予的。、

还有就是,要鼓励孩子坚持一项有益的爱好。

无论是体育、音乐还是编程,在克服困难、取得进步的过程中,他会切身体会到“奋斗”的意义和快乐,从而发自内心地看轻“那咋了”所代表的消极态度。

我觉得对于家长来说,最大的难点就是不能光说,要陪孩子做。

纠正价值观这种事,你越是高高在上地审判孩子:“你说错了”,他就越逆反。

正确的做法是蹲下来,陪他一起训练,引领他看到更好的精神世界。

坏语言和坏思想,光靠禁止是禁不完的。

我们完成孩子价值观纠错的整个过程,既是拯救孩子,也是我们自己的一次自我反思和成长。

还有一个从源头上改变的关键点,就是要把关好孩子使用手机的频率和内容。很多不当言论为了流量,真的很洗脑,也是真的不适合孩子看。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5

标签:育儿   血压   口中   孩子   米粒   价值观   语言   火星   冷漠   网络   家长   同学   精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