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世界百所顶尖法学院院长齐聚北京为哪般?

潮新闻 记者 沈爱群

金秋十月,一场高朋满座的全球法学盛宴在北京上演。10月3日至4日,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活动现场

据悉,“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发起,自2000年首次举办以来,分别于2010年、2020年成功召开第二、三届。至今,该论坛已成为推动各国了解中国法治建设成就与法学教育发展成果、促进世界法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

本届大会,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法治”这一主题,汇聚了全球五大洲37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世界知名法学院院校长、国际组织负责人及专家学者等近200位境外嘉宾,及600余位中国内地法学院校长、实务专家。

潮新闻记者跟踪多个平行院长论坛和主题论坛后发现,这些嘉宾从世界各地齐聚北京,是为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法治”挑战而来,也为探讨全球治理新趋势而来,更为寻找全球法治教育新路径而来。

五项行动倡议,从会场发出

记者了解到,两天时间里,除了5个有关“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学教育”平行院长论坛以外,14个主题论坛同步举行,分别涉及:未来法治与数字法学、数字资产的全球法治回应、AI时代的纠纷解决、科技时代的人权保护与无障碍建设、人工智能与刑事司法研讨等。

与会嘉宾认为,与许多新的科学技术创新一样,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治理问题。比如,算法决策的透明与公平;数据流动的安全与主权;智能技术的伦理与责任等等。

如何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

与会嘉宾还在探讨中指出:“对我们来讲,这是一个新的命题。这些问题是全球性的,也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我们应当在尊重各国治理传统、发展阶段和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坚持和而不同,寻求最大公约数,在差异中凝聚共识,在创新中守护价值,在发展中实现包容。对此,我们需要建立多层次多主体的对话机制,以适度对话弥合制度鸿沟,让技术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类普遍利益和共同价值。”

活动现场

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一个“围绕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共同愿景”的五项行动倡议,从会场发出。主要包括:

第一,聚力拓宽法治合作,共建联动发展新平台。设立全球法学院院长年度对话机制,打造高端学术合作网络与规则创新的平台。搭建全方位、高层次、长效发展的全球法治交流平台,构建立体化、开放式、建设性的全球法学合作新机制。以机制化交流深化理解,以网络化协作凝聚合力,以共享化发展促进善治。

第二,聚力解答重大问题,共建法理研究新高地。期待全球法学院围绕全球法学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聚焦算法歧视、深度伪造、跨境数据消融等全球性风险,开展人文研究、学术研讨、人才交流和人才培养,建立跨国界的学术共同体,为完善国际规则体系、破解全球治理难题提供学理支撑和方案储备。

第三,聚力规范智能发展,共筑科技向善新秩序。围绕人工智能应用中的伦理边界,以法理体现、以跨国界跨学科协作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构建既促进创新活力又保持公平正义的智能时代法治新秩序,确保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始终朝着有利于人类普遍利益的方向发展。

第四,聚力培养法治英才,共创协同育人新模式。期待全球法学院携手全球顶级的教育资源,共同构建一个开放融合、联系紧密、面向未来的法治教育新体系,共建课程体系,共享优质资源,共创校园平台。

第五,聚力促进文明对话,共绘法治共进新图景。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法系之间的思想碰撞与交流,尊重不同法治传统和发展阶段,鼓励在比较法研究中寻求最大公约数,让法治成为应对全球挑战的“公共武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技术赋能并应对挑战,涉外法治大模型2.0启动

值得一提的是,论坛期间还重磅启动了“中国人民大学涉外法治大模型2.0版”。

涉外法治大模型2.0版启动

与会嘉宾认为,中国人民大学这一将历史厚重融汇于时代创新的举措,是以新一代技术赋能全球法治并积极应对全球治理挑战的全新突破。

嘉宾们指出,大模型有利于全球法学界共同推动涉外法治特别是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

以我国为例。

据司法部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执业律师65.16万多人,从事涉外业务的涉外律师仅有1.2万余人。据《中国法治发展报告》,截至2023年底,中国律所在海外开设的分支机构为180家,分布在35个国家。在涉外高端法律服务市场,相关业务大都被国外律师事务所占据;而且,国际排名前十位的境外律师事务所均在中国设立了代表处。

“这些数据也反映出我们加快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任务十分紧迫且繁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杨东说,“培养国家涉外法治战略需求复合型人才,更是迫在眉睫。”

据了解,涉外法律知识体系复杂,不仅需要学习国内法中的涉外法律规定,还需学习包含国际公约、国际习惯法以及双边或多边条约(协定)在内的国际法,以及外国法。正因为涉外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应用难度极高,所以需要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助力。

在此背景下,作为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秘书处所在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联合了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研发了我国涉外法治领域的首个垂类模型——涉外法治大模型,积极为全球法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该模型以多语言通用数据为基础进行预训练,结合大量来自全球各国的法律条文、案例、图书、论文等数据继续预训练,并通过高质量涉外法治需求指令数据和价值观数据微调,提升模型对不同国家法律和司法场景的理解能力。 同时,面向司法领域高质量高可信的要求,使用自研的检索增强生成技术,训练多语言、多功能、多通路、多粒度的司法检索模型,使大模型能够有效连接外接高质量法律知识库,并结合图知识和全局记忆能力深入理解全域法律知识,提升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今年5月18日,涉外法治大模型1.0版全球首发。其主要场景,涉及知识产权、企业出海、企业利益保护等关键领域。目前,该模型已经收集了全球24个国家3万多部法律法规、超过4810亿词法律类文本数据、30万条法律类指令数据,以及人工标注的上千条高质量涉外法治指令数据。

相比于1.0版,涉外法治大模型2.0版在功能上进一步优化,包括“智能法务平台、智能法律助手、教学实训平台、法律文书翻译、涉外法律资讯、智能会议助手”六大子平台。将全面服务于企业出海及法律实务部门,智能支撑全国法学科研与教育,搭建全球数据合作平台和法律智能服务平台,标志着法学理论与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取得实质性突破。

共促公平正义,全球法学教育合作联盟成立

与会嘉宾还指出,当今世界,法治已从一个国家的治理理念,上升为国际社会的巨大共识。

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法治,如何进一步秉持公平正义?

会议聚力打造全球法学界的“达沃斯论坛”,积极推动“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全面升级为常设性“全球法治大会”。其用意,在于汇聚全球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的力量,推动法治为民、为善,求新、创新,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论坛期间,“全球法学教育合作联盟”宣告成立。潮新闻记者关注到,这一聚焦全球法治人才培养新体系的国际性学术组织,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牛津大学法学院等全球五大洲近30家著名大学法学院联合发起。

“全球法学教育合作联盟”宣告成立(记者 沈爱群 摄)

“全球法学教育合作联盟”倡议建立非官方、开放性的国际学术协作机制,通过创设常设性全球法治大会、常态化学术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等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全球法学教育合作,共同推动构建跨文明对话新范式、孵化未来法治创新者、探索人类共同法治框架。

哈佛大学法学院原副院长William Alford,牛津大学法学院院长John Armour、副院长Thomas Krebs,剑桥大学法学院院长Louise Gullifer,俄罗斯前副总理、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法学院院长Sergey Shakhray,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林维,伦敦大学学院法学院院长Eloise Scotford,华东政法大学校长肖凯,博洛尼亚大学法学院院长Federico Casolari,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崔国斌,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唐金楠,曼海姆大学法学院院长Friedemann Kainer,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长王轶等,作为全球法学院校代表先后发言,深入探讨了全球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合作机制。

这些全球法学院校代表,是如何看待全球法学教育的未来以及法学研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呢?记者摘录国内部分法学院校负责人的大会发言。

华东政法大学校长肖凯谈到,技术的跨地域性和治理的地域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张力,算法的偏见、数据的鸿沟、自动驾驶的规则、深层次AI版权的推理……这些问题,都不是一国一域的独立存在,它呼唤的是一场具有全球视野的法治推动,是一种基于对话、理解和合作的学科治理。

“在这一背景下,全球法学教育合作联盟的成立,是一项高瞻远瞩的战略举措。”肖凯说,“我们愿意发挥自己地处上海的地域优势,与各联盟成员携手,共建跨域法治研究的平台,聚焦人工智能治理、数字资产保护、跨境投资活动等前沿问题,开展协同合作研究。”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崔国斌认为,法学教育在回应时代命题的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国竞争背景下的地缘政治压力与价值观的分歧,正在重塑全球治理体系;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打破原先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深刻地影响着既有的法治秩序;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技术,正在消除大学校园的物理边界,也在打破学科固有的藩篱。

“如此,法学院如何重新定义自身?如何让学生理解现在复杂而分裂的世界?如何培养能够穿越迷雾、面向未来的法治人才?”崔国斌表示,“这些,都需要我们直面困难与机遇,共同迎接科技创新、逆全球化的双重挑战。”

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唐金楠则表示,如何引导人工智能朝着有益于人类普遍利益的方向发展,使其安全、可靠、可控?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时代课题。

“高度重视全球法学教育合作联盟的成立,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法治在人工智能治理中的关键作用。法治是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无论是人工智能的研发应用还是数据的确权与流通、隐私与个人信息安全,都需要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我们要加强法治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保障研究,坚守公平正义的法治底线,确保人工智能发展符合人类共同利益和全人类共同价值。”唐金楠说。

(相关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7

标签:科技   法学院   金秋   北京   院长   世界   法治   全球   人工智能   法学   中国人民大学   模型   数据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