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鄠邑区定舟村北庙明代石香炉铭文“军余”二字简考 文/李景宁

定舟村北庙香炉

西安市鄠邑区渭丰街道定舟村北庙明代石香炉铭文“军余”二字简考

文/李景宁

在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渭丰街道定舟村北庙(太和宫)内,有一个明代万历年的石香炉。香炉高32厘米,宽约24.5厘米。材质为青石,做工精美。正面有二龙戏珠图案,左侧为菊花、荷花图案,右侧有楷书“陕西西安右护卫前所军余见在鄠县(今鄠邑区)兴仁里定周村(今定舟村)居住,舍香炉信士李仕务、母络氏,兄李仕云,弟李仕会。万历十二年三月初三日立”。据考证,李仕务为定舟村十户军籍李姓人氏,曾在外地为官。此香炉是十户军籍来村居住唯一见证物,为研究“定周村”名提供了佐证。其香炉铭文“军余”二字作何解?经查阅典籍史料,可窥当年明军制之一斑。

一是定舟村军籍李氏世系历史源流。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品高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定舟村北庙香炉的施主李仕务,所处的西安市鄠邑区定舟村,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渭河之滨。定舟村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原名定周村,据该村史记载:定舟村为周文王姬昌商定建立周王朝的发祥地。历史上,定舟村分东村、南村、北村。东村为定舟村上社,李姓是原住乡民。明朝洪武初年,西安秦王府右护卫前所指挥李将军,早年随朱元璋从军,后跟随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镇守西北。并响应国家政策,率家眷奉命屯田陕西省西安府鄠县定周村(今鄠邑区定舟村)。在定舟村,东村李家,人称“老李”家。东仁府李家,人谓“小李”家。700多年世事沧桑,二李和睦相处,守望相助。目前,除定舟村外,五竹什王村、涝店马营村、大王龙台坊村、蓝田县葛牌镇等处分散有李氏后裔。

二是定舟村北庙香炉上铭文“军余”二字之本义。据史料记载:军余,是没有取得正式军籍的军人。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委巷丛谈三》云:“俞珩鸣玉者,弘治初,以军余为浙江镇守内官张庆掾史。《明史·华敏传》:“又有华敏者,南京锦衣卫军余也。”明代的军制,有“正军”和“军余”之分。明代卫所制度,继承元代军户传统,将军事职务与家族绑定,以确保兵源稳定。当时,以5600人为一卫,一般每卫设左、右、中、前、后5个千户所;1128人为一所;112人为百户所,百户所设总旗2个、小旗10个。所谓“军余”,即在营军户余丁,平常只参与军中屯田垦作,并不参与战事。鄠县定舟村军籍李氏归陕西右护卫前所。

三是定舟村“军余”所处的时代背景。

明太祖朱元璋曰:“吾京师养兵百万,要令不费百姓一粒米。”明初军余待遇优厚。卫所军士户籍单立,称为军户。军户的军籍由五军都督府掌管,父子相继,世代为军。军籍又分为正军、军余和勾军。正军是指的正式军人,军余是指正军子弟。据《明史·食货志一》记载:“军屯领之卫所。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每军受田五十亩为一分,给耕牛、农具,教树植,复租赋,遣官劝输,诛侵暴之吏。初亩税一斗。三十五年定科则:军田一分,正粮十二石,贮屯仓,听本军自支,余粮为本卫所官军俸粮。”军户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战时服役参与作战,军户的待遇从史料记载看还是比较优厚。明代规定每位军户士兵可获50亩田地,至永乐二年(1402)时,规定每位士兵应纳余粮12石。1425年起,军户士兵余粮纳税标准,从12石降为6石,并一直沿用到明亡。军户制度规定,士兵可以免除许多徭役和差役。洪武年间颁布《大明令》规定:“民户亦不得诈称各官军人贴户,躲避差役。”

四是“正军”子弟“军余”在社会发生主流作用。定舟村“军余”较多,明朝洪武初年十户军籍来村,经过百年磨合,已经适应军垦劳动生产生活。明代“军余”承担了传播文化的作用,即所谓的卫学。卫学是明代学校名目之一,即卫所所设之学。与府、州、县学均为儒学,设教授一人,训导两人,职专教授生徒。学生被称为军生,军生中有廪膳生。明英宗即位,诏令天下卫所皆置。如明代万历二十五年(1597)所立《重修庙学碑记》,为鄠县(今鄠邑区)知县王九皋撰文。时鄠县知县组织人力物力并亲捐俸资,一倡义风,“人心共奋,”各尽其责,各显其能。历一载,使“启圣祠”、“明伦堂”、“大成殿”、“名宦祠”、“乡贤祠”焕然一新。棂星、戟门、敬一箴亭、斋舍、神厨、周垣供帐,莫不修茸完固。此碑捐款名单中有定周村(定舟村)三李姓、一王姓名字。明成化三年(1467),加快了明代的文化融合,也让明代很多出身“军余”的子弟出人头地、成为社会中坚力量。据统计,“军余”出身的进士比例,从明永乐十三年(1415)的15.4%,到景泰以后长期保持在30%上下,即每100个进士中有约30个是“军余”子弟出身。明代如张居正、李东阳、高拱、赵志皋、王家屏等高级官员都是“军余”出身,可见“军余”子弟在社会发挥主流作用。

五是“军余”所承担的社会压力巨大。定舟村张、王、李、赵、蒋、杨、夏、石、单、魏十户军籍“军余”子弟命运相同。虽然“军余”能够免除许多徭役,但由于制度内部黑暗,在明朝中期逐渐恶化。《续文献通考》马文升上奏疏文曰:“军卫军士内府各衙门匠役占主数万之上,见在者不过七八万……往年京师之兵,俱在三大营操练……近年多拨做工,每占役一二万之上,甚至二三年不完,顾工负累,卒多逃亡,见在者强弱相半,在京军士,疲困未有甚于此时者也。”成年累月,不停劳作。定舟村“军余”子弟多半为卫所养马、屯田、备战。“军余”,是国家一支不可动摇的国防力量。从史料记载看:足见那年那月的“军余”劳动强度大,心力疲惫。明永乐年间,史载:“军士妻子,衣食不给,皆剜蕨根度日。”暨是“正军”在外守土尽职,但在村“军余”也必日出而作。明中期以来,“军余”待遇逐渐降低,至明末已经大渭跌落。

岁月如歌,愿你笑容灿烂。江山多娇,时光荏苒静好。从鄠邑区定舟村北庙香炉铭文“军余”二字可知,封建社会统治集团为达到长治久安,制定施行的卫所制度,加重了劳动人民的日常负担;让愚昧落后的时代流转前行中文明之光,始终不够磊落光大;定舟村李氏“正军”子弟“军余”依然坚守朝廷命令,与本土“军户”“民户”等守望相助。给北庙神灵捐献香炉、抱鼓石等,祈求神灵保佑民众。可见定舟村军籍“军余”与原住“民户”至万历年,在宗教信仰上已经融为一体,形成定舟村文化群体意识。

忠厚培心和平养性;诗书启后勤俭传家。定舟村明朝“军余”子弟,不同于清朝的“八旗”子弟。在长期的劳动生产生活习俗实践转换中,数经岁月沧海桑田,定舟村十户军籍不自觉达成民间民主协商群体认知的高度统一。耍社火、接城隍等文化形式开始出现。今天,这种历史文化积淀的记忆传承,在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虽然已经变得陌生零落苍白,但在地域历史文化的认同上,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上,却仍然历久而弥香,让人感受到先辈那年那月活着真不容易。


定舟村马社火


明代正军


明代正军


明代正军


明代正军


明代正军


明代正军


明代正军守土尽责




明代正军子弟军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1

标签:历史   铭文   西安   香炉   明代   李景宁   军籍   子弟   明朝   西安市   史料   余粮   秦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