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国资,扑向未来产业!

今天,成都产业投资集团大厦。

一场关乎“未来产业”的签约仪式正在举行。

一边,是总规模超千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操盘手;另一边,是基金投资的首批15家硬科技企业。

这看起来,像是一场豪掷千金的“撒钱大会”。

但事实远非如此。会上,一个名为“产投28计划”的全新机制被正式激活。它的使命,是“每月28日在成都汇聚菁英,共造未来产业‘明日之星’”。

这起事件,折射出成都国资打法的2.0变革。

它不再满足于做“财务投资者”,而是要成为“生态构建者”,破解“钱从哪里来、项目怎么找、产业如何兴”的城市级难题。

其背后,是“国有资本”共舞“城市战略”的双人华尔兹。

产投28计划”未来产业基金首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

一、共舞城市政策,共建“雨林气候”

洞见产业先机,传递智库思想

成都国资的转型升级,首先体现在“气候层”的构建上——

以政策为阳光,以资本为雨水,营造出支持未来产业生长的优良气候。

传统产业扶持常以补贴为主,例如,上海10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的若干措施》中,仍包含多条财政资金支持措施。

相比上海,成都早在2024年初就发布了《关于前瞻培育未来产业的政策措施》,却不见任何资金支持,而是提出建立天使基金投向未来产业机制。

作为成都产投集团旗下专注“投早、投小、投新、投硬”的市场化抓手,成都科创投承担了这个任务。

今年7月,由其操盘的千亿级成都未来产业基金应声落地,且呼应9月发布的《成都市具身智能创新发展攻坚行动方案》,首批投向多家机器人企业。

由此形成了“政策出台—资本跟进—产业落地”的协同闭环。

这种政策逻辑的根本变化,是从“财政补贴式施肥”向“资本气候式培育”的跨越。

会上签约的15个硬科技项目,获得成都未来产业基金总计近5亿元投资。

其中天使基金投资10个项目近2亿元,创投基金投资5个项目近3亿元,资本如甘霖般精准滴灌到机器人、半导体、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

这种模式不仅引来了更懂产业的“聪明钱”,还破解了城市治理的政策风险难题。

《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后,地方财政补贴受到严格限制。成都则巧妙地将资金主体由政府转向市场化国资平台(如成都科创投),将行为性质由无偿补贴转为有偿投资,让产业扶持与政策约束达成平衡。

资本与政策共舞形成的雨林气候,滋养出可持续的城市创新生态。

企业获得的不再是易耗的“肥料”,而是长久的共生成长;国资实现战略使命与资本回报双赢;城市则握住了一把可持续培育未来产业的“金钥匙”。

二、共舞城市蓝图,共生“雨林万物”

洞见产业先机,传递智库思想

在这个“雨林生态”中,产业蓝图是物种繁衍的“山川河谷”。

成都科创投的资本活水,正沿着成都的“9+9+10”现代化产业体系,精准灌溉那些潜力赛道的“新物种”。

首批签约的15个项目,即是这种资本流向的典型成果。

具体来看,未来产业天使基金所投的10个项目,精准覆盖了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前沿新材料、下一代移动通信、先进核能等多个成都明确的未来产业赛道。

值得注意的是,资本对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尤为集中,其中4个项目构成了上下游产业链条。

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阿加犀智能,再到具身人形机器人、布法罗机器人,成都科创投意在本地培育一个从技术研发到核心算法、再到整机与应用的具身智能完整物种生态。

同时,未来产业创投基金投资的5个项目,则进一步强化了对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成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无论是专注AI芯片的清微智能,还是攻坚航空发动机的远航华诚,都是雨林中向阳而生的高潜力物种。

这种“天使基金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 创投基金强化新兴产业”的组合拳,体现了成都科创投“育林”而非“植树”的战略远见。

更深层次的生机,来自成都科创投完整的基金生态结构。

2024年初启动的20亿元天使母基金,是雨林的“沃土层”,专注撬动社会资本、培育早期“种子”。运作不到一年,资金放大7倍,其中40亿子基金已投项目中早期占比近92%,确保了大量种子能够破土萌芽。

由成都科创投主导管理的四川首只S基金——成都科创接力基金,则扮演了“分解者”角色:回收成熟养分,转化为新生动力,为早期投资、成都本地GP和硬科技项目提供宝贵流动性,让“耐心资本”在生态中持续流转。

截至目前,母子基金规模已达100亿元,撬动资金杠杆超12倍,累计支持科创中小企业300余个。

“天使+VC+PE+S+并购”的全生命周期基金体系,为不同物种提供从种子期到成熟期的全程养分供给,确保每个海拔高度都有对应的"食物链"支撑,吸引如脑虎科技创始人彭雷携项目格式塔科技落地。

脑虎科技创始人彭雷介绍格式塔科技

这些“物种”在各自的生态位中茁壮成长,共同构成了成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立体森林。

三、共舞城市行动,共通“雨林循环”

洞见产业先机,传递智库思想

在雨林生态中,万物的繁茂,不靠孤立生长,而源于持续的能量流转与信息互馈。

正是这种循环,让每一次开花、每一次授粉,都能孕育新的生命力。

由成都科创投承办的“产投28计划”,有如雨林的“传花授粉系统”。

它以“周周有路演、月月有签约、年终有盛典”的节奏,让零散的项目搜寻变成制度化的精准对接。

产投28计划”小程序全年征集BP;每月28日的“产投开放日”汇聚创业者、投资人、产业伙伴,像花朵、蜜蜂与雨露的相遇,促成一次次创新授粉。

从“优先支持+绿通”白名单,到最高5000元路费报销与产业政策包,该计划为科创企业打上各类融资“强心剂”,促进信息、资本、人才的高效匹配。

其意义,又不止于投融资。

其实质是把“进万企、解难题、优服务、促发展”(进解优促)这一城市行动,转化为资本层面的制度创新,将“服务企业”的宏观要求,落实到一个个直击痛点的精准行动。

传统政府服务多为走访、座谈等行政方式,如同“人工授粉”,效率有限且难以规模化。“产投28计划”,则是构建了一个服务企业的“智能化授粉系统”,通过市场化机制实现创新要素的批量匹配,让“授粉”从零散偶发变成可持续的丰产。

它代表了政府服务理念的深刻转变:从“管理式扶持”转向“生态式赋能”,用市场语言、资本逻辑提供更高阶服务。

这种“生态式赋能”,让“产投28计划”这个投融资的“小循环”得以高速运转,继而打通“气候构建-物种培育-创投对接”的大循环通道。

通过这个机制,顶层设计所营造的“雨林气候”能够充分滋养每一株“产业物种”,而一线企业的创新活力与真实需求也能及时反馈,反向优化政策与资本的“阳光雨露”,共同构成了一个正向反馈、生生不息的未来产业大生态。

由此,成都国资用行动证明,资本意志与城市战略可以和谐共舞,并结出累累硕果。

截至目前,成都科创投主导管理的基金规模已超700亿元,累计投资科创企业和未来项目600个,成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转型速度最快的创投机构。

当雨林的扩张路径与气候的变迁规律高度契合,一座城市的产业未来,便在这场合奏中迸发出了最强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0

标签:财经   成都   未来   产业   资本   雨林   基金   项目   生态   物种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