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星巴克中国业务出售的消息成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这场交易只差临门一脚,但谁会成为最终的接盘侠?目前,博裕资本、凯雷集团、EQT和红杉中国被传是最后的竞购者,结果可能很快就会出炉。
然而,问题来了,这些财务投资者真的适合星巴克中国吗?或许答案并非如此简单。
实际上,与其卖给财务投资者,不如考虑一个更懂消费者、更有本土化经验的“玩家”。
这里,不妨大胆点名一家你意想不到的企业——海底捞。
咖啡和火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这两家巨头在商业内核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星巴克靠“第三空间”黏住用户,海底捞则用极致服务让年轻人把吃火锅当作一种线下社交。
说白了,这两个品牌的核心都不是卖东西,而是“卖时间”。
今年上半年,海底捞的日子并不好过。
半年报显示,公司营收下滑3.7%,净利润同比减少13.7%。
火锅业务受到大环境和高客单价的双重冲击,显得有些乏力。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海底捞内部掀起了一场“创业潮”,推出了各种新品牌,比如烤肉、炸鸡、小火锅等。
然而,这些副牌大多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扩张遥遥无期,对集团的整体营收贡献也相当有限。
与海底捞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茶饮领域的火爆表现。
蜜雪冰城、古茗、霸王茶姬等品牌今年接连上市,资本市场追捧得不要不要的。
尤其是蜜雪冰城上市当天股价飙升43%,简直成了资本宠儿。
相比起火锅这种重模式、回报周期长的生意,新茶饮高毛利、轻模式、回本快的特点,显然对海底捞更具吸引力。
其实,海底捞并非没有尝试过新茶饮业务。
早在2019年,它就推出了茶饮产品,但一直以“店中店”的形式存在,规模始终无法突破。
而且,现在的茶饮市场早已杀成红海,海底捞自建品牌几乎没有机会。
就在这个时候,星巴克的出售成了海底捞的“弯道超车”机会。
星巴克不仅有成熟的品牌认知和庞大的门店网络,还能为海底捞补上“第三空间”概念的短板。
如果海底捞接盘星巴克,它就可以直接借助星巴克的品牌势能和用户基础,无需从零开始布局新茶饮赛道。
总的来说,海底捞和星巴克的结合确实很有想象空间。
两者在商业理念上高度契合,一个懂得如何让用户停下来喝咖啡,一个擅长让顾客坐下吃火锅。
如果这一交易能够实现,海底捞将借机完成从火锅巨头到“餐饮+社交”生态平台的蜕变,而星巴克也能通过本土化提速,在中国市场重新找回优势。
但现实是,“蛇吞象”式的收购从来都不简单。
星巴克愿不愿意接受海底捞,可能比海底捞有没有钱更难解决。
至于最终结果如何,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