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飞天茅台批价的回落,背后是政策环境、市场供需、消费代际与渠道变革的多重因素叠加,茅台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价值重估。
文|谢品卿
曾几何时,茅台是资本市场的信仰,是“液体黄金”。但近期,茅台批价持续承压,渠道库存引发关注。曾经的“酒王”风光背后,是整个白酒行业在多重冲击下经历的结构性调整。

观察近期市场,茅台股价与批价均面临下行压力。与其2021年的历史高位相比,股价已有显著回撤,进入持续的震荡期。
酒价方面,根据公开的市场信息,飞天茅台的原箱和散瓶批发参考价较年初高点均有一定程度的下跌,市场观望情绪浓厚。

政策环境的持续收紧是首要因素。近年来,政务消费的占比已大幅缩减。近期,部分规定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公务活动中的禁酒要求,这持续压制了高端白酒的政务及关联的商务需求。
供需关系正在重构。一方面,茅台及诸多酱香酒企在过去几年扩大了产能,市场供给增加。另一方面,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商务宴请等核心消费场景有所减弱,加之社会库存需要时间消化,导致了阶段性的供需失衡。
渠道变革也在影响价格体系。随着茅台自身直销渠道(如“i茅台”APP)的发力以及电商平台的常态化放货,传统的渠道价差模式受到冲击,价格信息更为透明。

茅台及白酒行业面临的更深层挑战,是年轻消费群体的接续问题。
多项市场调查显示,白酒在年轻人酒饮选择中的占比并不高。传统白酒所依附的“酒桌文化”,正被相当一部分年轻群体视为陈旧、有压力的社交方式。
他们更偏爱低度、轻松、口味多元的酒饮,如果酒、预调鸡尾酒、精酿啤酒等。这迫使酒企开始思考,如何跨越文化与口味上的代沟。

2025年10月25日,茅台集团再次召开干部大会宣布重大人事调整:原董事长张德芹正式卸任,接任者为现任贵州省能源局局长陈华。
张德芹在任544天内推动多项关键改革,包括重启部分经销商招商工作——2025年上半年净增137家经销商,创下2019年以来新高。
同时收缩非酒业布局,如对茅台冰淇淋等项目进行战略调整,并通过控量稳价手段应对行业价格倒挂压力。
频繁换帅背后是业绩压力。2025年上半年,贵州茅台实现营业总收入910.94亿元,同比增长9.16%;实现归母净利润454.03亿元,同比增长8.89%。
这是贵州茅台近10年来上半年营业总收入增速首次降至个位数。

面对困境,白酒企业纷纷寻求突围之道。低度化成为重要趋势。
2024年,国内低度白酒市场规模已达570亿元,是2020年200亿元的近3倍,主打“轻养生”概念。
但业内对低度化并非一致看好。四川省酒类流通协会执行会长铁犁认为,低度化是趋势,但并非短期风口。
白酒企业要想真正抓住年轻消费者,不仅是度数的调整,更是品牌塑造、营销策略与文化渗透的深度融合。
场景创新同样关键。90后、00后日常饮酒场景中,白酒占比只有8%,远低于啤酒、果酒等品类。
酒企因此积极重构饮用场景,从以往酒桌文化浓厚的商务宴请,转向注重情绪价值的年轻聚会。

茅台还能作为投资品吗?其核心逻辑已经发生变化。
茅台过去被赋予的“投资品”属性,建立在“长期增值”的预期上。当价格进入下行通道,投机性需求会迅速退潮,反过来加剧价格压力。这促使市场必须重新思考茅台的价值本源——它最终必须被喝掉,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对于投资者而言,当前需要关注的不再仅是短期价格波动,更是茅台能否成功拓展新的消费群体、稳定核心产品的市场地位,以及如何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维持其品牌溢价。这是一个从“投机炒作”回归“价值投资”的痛苦过程。
茅台的未来,关键在于能否完成从“权力与身份的象征”到“当代生活方式的点缀”,从“炒作标的”到“消费精品”的平滑过渡。

当茅台的价值不再仅仅依赖于金融属性的放大,而是根植于更广泛的消费认同与文化认同之时,它或许才能找到穿越周期的坚实支点。
毕竟,真正历久弥香的,是杯中的品质与情感,而非价签上的数字泡沫。【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年轻人正在抛弃白酒#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