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大佬想跑路?卸任两个月后,在飞往加拿大的登机口被带走调查

2025年5月27日,香港国际机场成为舆论焦点:绿城中国前董事长张亚东在准备登上飞往加拿大温哥华的航班时,被有关部门人员拦截并带走调查。

这一事件发生在他卸任仅两个月后,迅速引发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重要人物,张亚东的突然离职及其后续被调查,不仅牵涉个人命运,更折射出行业深层次的问题。

房地产行业寒冬

2025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自2020年以来,政府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和防范金融风险,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调控政策。

包括“三条红线”在内的融资限制措施,迫使房企降低杠杆率;而土地市场规范化则压缩了企业的拿地空间。这些政策有效遏制了投机性购房,但也让依赖高负债、高周转模式的房企陷入困境。

根据全球物业指南的数据,2025年3月,全国50个主要城市的平均租金为每平方米35.3元,同比下降3.4%,显示市场需求疲软。与此同时,金盛集团的分析指出,2024年全国新建和二手房价格持续下跌,百强房企总销售额下降28.1%,行业整体进入低谷。

在这一背景下,房地产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发展模式。过去依赖土地储备和高杠杆扩张的策略逐渐失灵,取而代之的是对现金流管理和稳健经营的迫切需求。但许多企业因长期积累的高额债务而难以快速转型,绿城中国便是其中之一。

绿城中国,总部位于浙江杭州,以高品质住宅项目闻名,业务遍及上海、北京、长沙等核心城市。作为中国排名第七的房企,绿城曾凭借其品牌影响力和产品力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2014年,中交集团以88亿港元注资成为绿城控股股东,这一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绿城注入了新的活力。不过,绿城并未能完全摆脱财务困境。2023年,其债务规模突破4000亿元,净利润大幅下滑,显示出高负债经营模式的脆弱性。

绿城的发展轨迹与中国房地产行业的起伏紧密相连。在市场繁荣期,绿城通过快速扩张实现了规模与排名的双提升;但在市场下行期,其激进策略带来的风险逐渐暴露。2023年,公司在北上杭等一线城市斥资400多亿元囤积土地,进一步加剧了债务压力。2024年,绿城净利润跌至仅1%的利润率,企业几乎无利可图。这种财务状况不仅引发股东不满,也为后续的事件埋下了伏笔。

张亚东作为绿城中国的核心人物,其职业经历颇具代表性。他曾担任大连市副市长,拥有深厚的行政管理背景,后加入中交集团,积累了丰富的国企运营经验。2018年,张亚东出任绿城执行总裁,次年升任董事会主席。他上任后推行“高周转”战略,将项目开发周期压缩至一年以内,大幅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2019年,绿城实现营收615.9亿元,股东净利24.8亿元,展现了显著成效。2020年,他提出“2025战略规划”,旨在将绿城打造为“TOP10房企中的品质标杆”。这一战略推动绿城销售额从1000多亿元激增至3500亿元,排名从全国第17位跃升至第7位。

可这种激进扩张并非没有代价。高周转模式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和土地储备,而房地产市场的下行让绿城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

2025年初,绿城斥资529亿元购置土地,进一步推高了债务水平。而张亚东每年超过千万的薪资与公司低迷的业绩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股东强烈不满。中交集团“控股不控权”的管理模式也因缺乏有效监督而受到中央巡视组的批评。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张亚东离职及被调查的背景。

突然离职的背后

2025年3月27日,绿城中国发布公告,宣布张亚东因“工作安排”辞去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主席职务。这一决定出人意料,因为张亚东在绿城近七年的领导中,曾被视为公司快速发展的关键推动者。但其高负债扩张策略和高薪资问题已引发多方不满。公告中仅以“工作变动”为由,未透露更多细节,显得语焉不详。外界普遍认为,这一离职并非简单的个人选择,而是内部压力与外部监管共同作用的结果。

张亚东的离职正值绿城财务状况恶化之际。2024年,公司利润率跌至1%,股东对高管团队的不满日益加剧。中交集团作为控股股东,也面临整改压力,要求加强对绿城的管理。在这一背景下,张亚东的卸任被视为公司调整战略、应对危机的第一步。

5月27日,离职仅两个月后,张亚东在香港国际机场被带走调查,成为事件的高潮。当天,他准备搭乘飞往加拿大温哥华的航班,但在登机口被有关部门人员拦截。据媒体报道,他在登机前与工作人员交谈约11分钟后被带离现场。此事迅速引发关注,多家内地媒体进行了报道,但官方未披露具体原因。

张亚东被带走后,绿城中国迅速采取行动以稳定局面。3月27日,中交集团委派刘成云接任董事长。刘成云拥有超过30年的行业经验,被视为稳健型管理者。他上任后提出“千亿去库存”计划,通过市场化手段减少库存、优化现金流,得到了股东的支持。

此外,绿城在财务管理上也加大力度,2025年2月和3月先后发行总计5亿美元的高级票据,用于偿还债务。这些举措显示出绿城试图摆脱高杠杆模式、回归稳健经营的决心。

尽管如此,事件对绿城的声誉和市场信心造成了一定冲击。2025年上半年,公司合同销售总额为803亿元,归属于绿城的销售额为539亿元,同比下降11.3%。虽然平均售价上升6.8%至每平方米34,746元,反映出向高端物业的转型,但销售下滑仍表明市场对其前景的谨慎态度。绿城需要在新领导层的带领下,平衡债务压力与发展需求。

张亚东事件的核心教训之一,是企业必须摒弃盲目扩张,转向稳健经营。高负债、高周转的模式在市场下行期风险极高,而绿城的困境正是这一模式的直接后果。未来,房企需要在规模与盈利能力之间找到平衡,注重现金流管理和资产质量,而非单纯追求销售额和排名。

事件还暴露了绿城在公司治理上的不足。股东与高管之间的利益冲突、管理层的薪酬机制失衡,以及控股股东的监督缺位,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房企应建立更加透明和有效的治理结构,确保高管决策与公司长远利益一致。此外,混合所有制企业需要明确权责划分,避免“控股不控权”的尴尬局面。

张亚东被调查表明,监管部门对房企高管的关注正在加深。过去,行业内的一些财务操作和管理漏洞往往被忽视;但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监管力度预计将持续加强。房企需主动适应这一趋势,规范财务行为,提升合规性,以减少潜在风险。

张亚东事件也是房地产行业转型的缩影。未来,行业可能从规模竞争转向品质竞争,绿城向高端物业的调整便是这一趋势的体现。同时,随着政府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房企可能需要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如租赁市场或城市更新项目。只有顺应政策和市场变化,企业才能在寒冬中找到新的生机。

张亚东在香港机场被带走调查,既是他个人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也是中国房地产行业面临困境的一个缩影。从绿城中国的高速扩张到财务危机,再到领导层的剧变,这一事件揭示了行业在转型期面临的诸多挑战。绿城在新领导层的带领下,正试图重塑发展路径,而整个行业也需从中汲取教训,走向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1

标签:财经   大佬   登机口   加拿大   两个   中国   股东   事件   债务   稳健   行业   房地产行业   模式   市场   集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