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天,特拉维夫的街头一边传来防空警报,一边传来中餐馆里河南口音的“老板,来个宫保鸡丁”。
没错,在这个战火不断、地缘政治搅成一锅粥的中东,一群从中国河南开封走出来的“犹太人”正试图在以色列安一个家。
他们的身份既熟悉又陌生:祖上是北宋时期的犹太商人,生活在中国上千年,如今却要在导弹轰鸣中重新定义“回归”。
在中国开封,说起“犹太人”这个词,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真的假的?但历史没骗人。
早在北宋年间,一批来自波斯和中亚的犹太商人沿着丝绸之路来到开封,在那里落地生根、娶妻生子、建会堂、写经书,过上了“儒犹合一”的生活。
虽说他们信的是《塔纳赫》,吃的是清规戒律的“洁食”,但几百年下来,早已和当地社会水乳交融。
到今天,“开封犹太人”这个群体里,能讲希伯来语的几乎没有,会唱传统祷文的也寥寥无几。他们的姓氏早已汉化,户口本上也写着“汉族”。
有学者曾做过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次官方普查显示,当时开封还有161名自称为犹太人后裔的人。
现在这个数字在坊间传言中膨胀到了2000、4000甚至5000,但始终没有权威确认。
不过,这些人并不满足于在开封当“传说”。近年来,随着以色列政府推动“全球犹太人归国”政策,一些开封犹太后裔也动了心思。
有人是出于宗教认同,想“认祖归宗”;也有人更现实,觉得以色列是发达国家,生活质量高、社会保障好。
一句话概括:有人是奔着信仰去的,有人是奔着生活去的。
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以色列的《回归法》明确规定,只有母系血统的犹太人才享有自动移民权,而开封犹太人长期以来以父系传承为主。
这就像你带着“犹太身份证”去报到,人家翻开档案一看,说你这张卡过期了,不能用。
于是,很多人即便千里迢迢飞到以色列,还得先过“身份认证”这道关,甚至被要求重新皈依。
对那些成功“入籍”的开封犹太人来说,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光鲜。以色列的现实,远比宣传片里的“科技强国”要复杂得多。
语言是第一个拦路虎。希伯来语不仅难学,还没有拼音,很多人到了以色列后只能靠手势和翻译软件勉强交流。
文化隔阂更是无处不在,从饮食到节日,从穿衣到社交,处处都感觉像是“穿错了剧组”的演员。
更严峻的是身份认同问题,虽然法律上“回归”了,但在以色列社会眼中,他们既不像典型的犹太人,也不像移民工人。
有人甚至在战争爆发时被拒绝进入防空洞,只因为“看起来不像犹太人”。这种外貌上的差异,加上语言和文化的隔阂,让他们很难真正融入。
生活方面也不容易,由于学历不被承认、语言不过关,很多人只能在餐馆、农场、清洁公司等基层单位谋生。
有媒体报道,一些开封来的年轻人在特拉维夫的中国餐馆刷盘子、炒菜,月薪只能维持生计。但他们仍然坚持留下来,理由很现实——“回去也没更好。”
战争也让这段“回归”之路变得更加尴尬,自2023年哈马斯与以色列冲突升级以来,导弹袭击已经成了常态。
对这些刚落脚不久的开封人来说,防空洞成为了他们最频繁出入的场所之一。有人感慨:“这不是我想象的圣地生活。”
但也有人感到满足:“能在耶路撒冷过逾越节,哪怕是拿泡面当晚餐,也值了。”
这背后的矛盾在于,他们在中国是“犹太人”,但在以色列却成了“东方人”,在两个世界里都像是“局外人”。
身份认同的漂移感,让他们既难以完全回归祖先的土地,也难以彻底告别自己的故乡。
“你是谁?”这在开封或许是个简单的问题,在以色列却可能变成一场宗教法庭的辩论。
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什么才算是“犹太人”?在以色列,这不是哲学问题,而是政策问题。
《回归法》背后的核心逻辑是母系传承:如果你的母亲是犹太人,那么你就是犹太人,否则你要么是外邦人,要么就得重新皈依。
而开封犹太人几百年来多是“传男不传女”,这就直接卡在了法律门槛上。
这也引发了不少学术和社会争议,以色列学者施罗默·桑德就曾在公开场合质疑整个“犹太血统”的逻辑。
他认为许多现代犹太人其实是历史上改信的后代,而非古希伯来人的直系子孙。换句话说,大家都是信仰的归属者,不是基因的继承人。
这种观点虽有争议,但却为开封犹太人提供了一种“合法性想象”。
另一层更现实的困境是:身份的模糊反而成了一种政治风险。以色列国内对移民群体的“族群筛选”一直存在隐性门槛。
来自埃塞俄比亚、印度甚至俄罗斯的犹太人社群也都曾遭遇“不是犹太得彻底”的质疑。开封人也不例外。
虽然他们有《塔木德》的翻译、有犹太教堂的遗址,但这些在现代以色列的宗教审查体系面前,远远不够。
而在中国,他们的身份又是“隐形的”。
2018年,《人民日报》曾报道开封犹太后裔的文化传承问题,但官方从未将他们列为中国的少数民族。
他们既不享受民族政策,也没有宗教组织的合法身份。于是,他们成了“既不是汉族也不是犹太”的夹缝人群。
这种身份上的“灰色地带”,既是历史融合的结果,也是现代国家认同逻辑的盲区。
他们不是叛逃者,也不是难民,只是想要找到一个能真正接纳他们“既是中国人也是犹太人”的地方。但现实往往不给他们足够的空间。
河南开封到特拉维夫,直线距离超过7000公里。但对这些犹太后裔来说,这趟路远不止是距离那么简单。
它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自我认同探寻,也是一场被现实打得七零八落的文化回归实验。他们以为自己找到了“家”,却发现别人的门槛比想象中高得多。
他们的故事,勾连起的不只是中东战火和中国古城,更是全球化背景下,身份、信仰、文化和现实之间的多重张力。
当一个人既不被过去完全认同,也不被现在彻底接纳,他该往哪走?
也许,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归属”。但问题是——这个“归属”到底是血统的归属,文化的归属,还是现实生活的归属?
这,恐怕还得他们自己回答。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