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始陪读以后,有一个很真实的感悟,养育孩子就是要把眼光放远一点,学习是一场马拉松,能坚持到最后的孩子才有机会赢。
这么说吧,小学阶段孩子成绩再优秀,到了高中厌学,那么之前的高分也是徒劳。现在教育“内卷”的背景下,真的不要只盯着孩子的成绩。重要的是让孩子保持热爱学习的劲儿,这就是学习后劲十足的孩子。
那么什么样的孩子会有这种劲儿?前不久孩子家长会上班主任刚分享过:学习后劲十足的孩子,他们的家庭有这4种共性。

《颜氏家训》里曾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外界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家庭环境更是首当其冲。
古人说“书香门第”,想想一个家庭里,不管是长辈还是父母,他们总是喜欢看书,写字,画画,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耳濡目染,很难不爱上学习。
之前董宇辉就分享过,自己之所以喜欢看书就是受父亲的影响,他爸爸虽然是农民,但是经常会拿着农业相关的书籍在阅读,在董宇辉的记忆里,父亲把家里仅有的几本书看了又看。也是因为父亲的这个小举动,让董宇辉也爱上了阅读。
孩子从小在爱学习的氛围里长大,那么学习对于他来说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

“情绪如河,父母是上游,子女是下游。上游清澈平缓,下游自然温润流畅;上游湍急混浊,下游难免泛滥成灾。
想象下如果父母情绪不稳定,看到孩子写错一个字就暴跳如雷,那么孩子当时的状态是什么?他当下根本没有听见父母的任何说教,他能感受到的是父母在生气,为了学习这件事在发火,在孩子心里学习就是一件糟糕的事,那么他还能够爱上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曾说:“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情绪是家庭的晴雨表。父母情绪稳定,孩子会感到安全、自信,学会用理性的方式处理问题;父母情绪失控,孩子则会陷入焦虑、自卑,甚至习得暴躁的处事方式。”
一个家庭父母情绪越稳定,孩子的处事方式也淡然,对于学习这件事就会保持热情!

中国式的家长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总是别人家的孩子好”,即使自己家的孩子再优秀,很多家长也会“谦虚”下,典型的就是“对自己家的孩子高要求,对别人的孩子低要求”。
虽然说父母这种比较是为了能够让孩子变得更好,但是频繁被拿来和他人比较,尤其是在 “你不如 XX” 的负面暗示中,孩子会逐渐形成 “我不够好” 的认知。
就像长期被放在阴影里的植物,难以长出自信的枝叶 —— 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毫无意义,即使取得进步也得不到认可,最终陷入 “无论怎么努力都赶不上别人” 的自卑情绪,甚至放弃自我成长。
不喜欢比较的家庭,他们不会把自己的孩子拿去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他们更看重孩子的纵向成长,能看到孩子的每一次小进步,被父母肯定的孩子和认可的孩子,他的心里被种下“我能行”的种子,这个种子会慢慢发芽成长,孩子学习内驱力也就被激发出来了。

这里说得不管孩子孩子不是说对孩子不管不顾,放任孩子,而是和孩子之间有边界。比如写作业这事,他们不会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在边上盯得死死的,孩子的一点问题就赶紧给他改正,而是提前立好规则,定好时间,让孩子学会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让孩子他是该对自己作业负责的那个人,而父母最多只能提供帮助。
再比如收书包这事,很多家长边抱怨孩子不收边给孩子收拾了,这样孩子学会的就是只要自己不做,就有人替自己做。
家长越喜欢管孩子什么,就越会失去什么,学习上惯得越严格,孩子就越没机会学会自主学习。被逼着学习的孩子,终究是走不远的。
教育的本质,是一场爱的修行,而非包办的托举,不管孩子不是不爱,而是留出空间让孩子成长。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更新时间:2025-11-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