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拼命被骂上热搜,吴曦“躲球”争议,董路:别再网暴球员了!

最近,吴曦又被骂了,而且是被骂上了热搜。这一次,是因为新华社发布的一个视频。在视频里,他在对阵越南的比赛中有个疑似“躲球”的动作,被拿来和国外球员奋不顾身用头挡球的画面对比。结果可想而知,吴曦被不少人质疑态度不端,还有人直接骂他“不配穿这身球衣”。

可也有人站出来为吴曦说话,尤其是董路。他在直播里直言:“网暴吴曦是中国足球最大的耻辱。”他还提到吴曦曾五次重伤、三次骨折,2017年还在世预赛时鼻梁骨断裂,血洒赛场。那时候没人说他“躲球”,怎么现在一句话一个镜头就能定人罪?

确实,一个视频就让一个职业球员背上原罪,这事有点不太对。董路说得直白,那种“踩一捧一”的报道方式,是媒体的低水平行为。他还点名了国家级媒体,认为它拿吴曦这个镜头去和别人“球打脸”对比,是恶趣味。

那为什么吴曦这次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其实核心就两个字:“态度”。球迷们看球,不光看成绩,也看精神面貌。尤其是国家队层面的比赛,一旦球员动作有点不积极,就容易被放大。这种“职业球员不能怕球”的看法很普遍,但问题是,人不是机器。

谁都知道,吴曦不是没拼过。断鼻、骨折,这些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如果换成普通人,估计早就退役了。而且那次“躲球”是不是本能动作?很可能是。就像董路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不是借口,是人性。

但站在球迷角度也能理解。有网友就说了,“你是国家队队长,你不能躲。”还有人说,“伤病谁没有?不能拿过去的拼命来抵现在的犹豫。”这个逻辑听起来也对,比赛是实时的,表现才是硬道理。

问题就在于,这类讨论最后都容易变味,变成对人身攻击。尤其是在网络上,一旦有了节奏,风向就不是靠事实说话了,而是靠情绪。吴曦是球员,不是圣人,但也不是“战犯”。可这年头,一次失误就能被钉上耻辱柱,谁还敢为国拼命?

现在的国足像个“情绪出口”,谁都能上来踩一脚。久而久之,年轻球员看到前辈拼了命最后换来的是一身骂名,还敢冲吗?现在不是靠一两句“为国争光”就能忽悠上场的年代了。

而且,我们是不是太依赖标签来定义人了?“不躲球”的是英雄,“躲球”的就是软蛋。但现实哪有这么简单?对比苏超球员用头挡球的镜头,那可能是一辈子一次的高光;吴曦那个动作,可能就是他对球本能的反应。结果前者被夸成精神图腾,后者成了耻辱象征。

还有人提到:“断鼻梁不是他主动断的啊!”这话没毛病,可这不是否认他的拼劲。真正该反思的是,为啥官媒在这个节骨眼上翻旧账?这才是球迷该问的问题。

吴曦这事,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事。它暴露出的是中国足球的一个老毛病:一边想要成绩,一边用情绪左右舆论。媒体引导不清晰,球迷认知太极端,球员在中间就成了夹心饼干。

不能因为一次“看起来像躲”的镜头就全盘否定一个拼过命的球员。同理,也不能因为过去有过功劳,就对现在的不足视而不见。功是功,过是过,这话没错。但批评也得讲方法,不能搞成“杀一儆百”。

别忘了,这些穿上国家队球衣的人,不管表现如何,至少在那一刻,他们还是代表中国在场上的。你可以批评他的表现不理想,但别变成诛心。别让“骂人”成了最简单的发泄方式。否则,中国足球这锅,谁来背?谁还敢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3

标签:体育   球员   吴曦   中国足球   镜头   动作   耻辱   国家队   球迷   情绪   球衣   媒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