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务部今儿下午发了个通知,咱们要跟美国经贸磋商。时间定在10月24到27号,一共四天。
这事儿吧,表面看就是两边商量商量生意,实际上门道多着呢。
先说说这次见面的背景。最近咱们跟美方视频通话,两边商量好尽快见面谈谈。
为啥这么急?
看看最近中美之间那点事儿就明白了。关税啊、制裁啊、技术封锁啊,反正都不是省油的灯。
按商务部的说法,这次磋商要按照今年以来两国元首历次通话重要共识办,谈谈经贸关系里的重要问题。
你品品这“重要问题”这四个字。能摆上台面的,哪个不重要?

关税这事儿,已经折腾好些年了。
每加一轮关税,产业链上下游全得跟着遭殃。
市场准入也是个老大难。美国企业想进中国市场,咱们企业想去美国发展,双方都设了不少门槛。
金融服务、云计算、新能源汽车,哪个领域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现实是,一边喊着要公平竞争,一边又各种审查、限制。
表面上是法律法规,实际上就是政治博弈。
技术合作更别提了。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这些领域的竞争已经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了,背后都有国家战略在较劲。
美国那边,出口管制越收越紧,实体清单越拉越长。咱们这边,也在加速自主研发,减少对外依赖。
双方都知道,谁在这些领域占了先机,未来的话语权就握在谁手里。
地点选的也挺讲究。马来西亚这地方,地缘政治上挺微妙。
它是东盟重要成员,跟中国关系不错,跟美国也有一定合作。选这里谈,既不让任何一方觉得被冷落,又能体现所谓的“中立“。
说白了,大国博弈,连谈判地点都是棋盘上的一颗子。
而且东南亚这块地方,中美都想拉关系。
在这儿谈,顺带也能给周边国家看看:咱们还能坐下来好好说话。

四天时间能谈出啥结果?
说实话我不太乐观。
不是泼冷水,实在是这种级别的谈判,能达成一些技术性协议就不错了。
比如降低某几样商品的关税,放宽某些企业的准入门槛,在某个领域加强合作。听着务实,但对大局没啥根本性改变。
为啥?
因为双方的核心利益根本碰不到一块儿去。
美国那边,债务规模持续攀升,国内通胀压力也不小。政府想搞基建、搞产业政策,但钱从哪来?加税?民意不答应。借钱?债务上限摆在那儿。
那就只能从对外贸易上打主意,对华强硬在美国政坛是政治正确,谁敢松口谁就得挨骂。
更要命的是,美国国内对中国的认知已经固化了。不管是哪个党派,在对华问题上都比着谁更强硬。这种政治氛围下,哪怕谈判代表想务实一点,回去也没法向国会交代。
咱们这边呢,高科技产业发展是国家战略,涉及到无数人的饭碗,这能随便让步?
芯片、新能源、人工智能,这些都是未来的饭碗,不是几个季度的GDP数字能衡量的。
而且经过这些年的折腾,大家也看明白了,指望别人不如靠自己。产业升级、技术突破,该投的钱不能省,该下的功夫不能少。
所以我估摸着最终大概率发个声明,说双方进行了坦诚深入的交流。然后该加的关税还是加,该制裁的企业照样制裁。

但话说回来,能坐下来谈总比翻脸强。
毕竟中美两个经济体摆在那儿,真要完全脱钩,谁都得大出血。
美国企业离不开中国市场,苹果、特斯拉这些巨头,哪个不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
中国产业链也需要美国的部分技术和资本,高端芯片、精密仪器、工业软件,短期内还真不容易完全替代。
完全撕破脸对谁都没好处。
所以这种又打又谈的状态,可能还得持续不少年。
这不是一个政策调整就能解决的事儿,这是两种发展模式、两套治理体系之间的较量。
美国习惯了当老大,看谁不顺眼就制裁一下;中国奉行合作共赢,但也不会在核心利益上让步。
双方都有各自的底线,也都有必须妥协的地方,关键是怎么找到那个平衡点。

接下来四天会发生什么,咱们等着看吧。
但别抱太大期待,也别太悲观。
中美关系就是这样,好不到哪儿去,也坏不到哪儿去,在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上晃着。
谈崩了?不至于。
毕竟双方都不傻,真撕破脸谁都没好果子吃。
谈成了?也别想太多。
核心矛盾没解决之前,任何协议都只是暂时的缓冲。
这就是大国博弈的常态:桌面上握手言欢,桌子底下暗自较劲。
更新时间:2025-10-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