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国内现在天天讲东升西降,要超车美国,但恕我直言,你们可能真的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美国。”
这话不是危言耸听。时间走到的今天,我们确实需要更清醒地看看牌桌上的真实情况。
咱们先从一个最疼的地方说起——芯片。
你可能觉得,不就是个小小的芯片吗?我们砸钱、砸人,还造不出来?这事儿真没那么简单。它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整张网。
我侄子,985毕业的高材生,雄心壮志,前几年拉着一帮兄弟在深圳搞AI芯片设计。他们团队非常牛,设计出了一款理论性能可以对标英伟达最新产品的AI加速芯片。所有人都很兴奋,觉得国产AI的春天要来了。
但问题来了,设计图纸只是第一步。他们需要把图纸变成实物,这个过程叫“流片”。他们首选的自然是台积电最先进的3纳米工艺。结果呢?人家一句话就给拒了,理由是“应美国商务部要求,无法为清单内相关企业提供代工服务”。
他们不甘心,想退而求其次,找国内的厂商。可国内目前最顶尖的工艺,在性能和良品率上,跟台-积-电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用国内工艺生产出来,芯片的性能要打个七折,功耗还得翻倍,这在市场上怎么跟人竞争?
更要命的是,就算有了生产线,设计芯片用的EDA软件(电子设计自动化),三大巨头——Synopsys、Cadence、Mentor Graphics,全是美国公司。美国一声令下,断供!你连设计芯片的“笔”和“纸”都没了。我侄子的公司去年就因为EDA软件授权到期无法续约,整个新项目都停摆了。
这就是那位哈佛教授说的第一个“命脉”——美国控制着全球顶尖科技供应链的根节点。它不是不让你发展,而是让你在它划定的圈子里发展。你想往上突破,碰到最核心、最关键的技术,它随时可以把门关上。
这就像一场拳击赛,你的胳膊、腿都被绑着看不见的绳子,绳子的另一头在美国人手里。你可以出拳,但你的发力范围和角度是受限的。这把悬在我们头顶的科技“达摩克利斯之剑”,才是最现实的威胁。我们引以为傲的全产业链优势,在最顶端的那个“1”上,是缺失的。
如果说科技是“硬枷锁”,那金融就是“软绞索”。这个绞索,就是美元。
我们总觉得,美元霸权离我们很远,不就是一种货币嘛。我们现在买东西都可以用手机支付了,多方便。但你有没有想过,你手机支付背后,整套银行清算系统,乃至国家之间做生意,用的是什么?
举个例子。我们国家是世界工厂,生产了大量的商品卖到全世界。同时,我们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天然气、铁矿石买家。这一来一回,用什么货币结算?绝大部分,依然是美元。
为什么?因为从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美元就和黄金挂钩,后来又和石油挂钩,几十年来,它已经渗透到了全球贸易的每一个毛细血管里。它不只是一种货币,它是一套全球通行的“操作系统”。
控制了这个操作系统,美国就有了“上帝视角”。最直接的体现就是SWIFT系统(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这个总部在比利时的机构,看起来很中立,但实际上深受美国影响。
你想想2022年俄乌冲突后发生了什么?美国联合欧洲,直接把俄罗斯几家主要银行踢出了SWIFT系统。结果就是,俄罗斯的银行瞬间变成了“金融孤岛”,没法和世界上绝大多数银行进行资金往来。俄罗斯有石油,有天然气,但拿着卢布,很多东西就是买不来,也卖不掉。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努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也建立了自己的跨境支付系统(CIPS)。但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球支付货币的份额里,美元依然占了超过四成,而人民币,还在个位数徘徊。
这不是说我们不努力,而是这个“操作系统”的惯性太强大了。全世界的企业、银行、投资者都习惯了用美元。你想换系统,不仅要自己愿意,还得让所有用户都跟着你换,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那位教授打了个比方,这就像所有人都用Windows系统,你开发了一个很牛的国产系统,但所有软件、游戏都只兼容Windows,那你怎么说服大家换掉?
只要美元的“心跳”还在主导全球,美国就能通过金融手段,精准地打击任何它想打击的目标。 这根命脉,我们短期内,真的很难挣脱。
聊完硬的软的,再聊聊人。国际政治,说到底还是“人际关系”。
美国最厉害的一张牌,是它那个庞大的“朋友圈”——盟友体系。从欧洲的北约,到亚洲的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再到“五眼联盟”,这是一个个实打实的、有共同防务条约的军事同盟。
这个体系有什么用?平时,大家一起搞经济、搞科技、统一标准;有事了,真能一起上。
就说最近6月份,美国在南海又搞了一次所谓的“自由航行”,这次跟以往不同,不仅有美国的航母战斗群,旁边还跟着日本的“出云”号准航母,澳大利亚的驱逐舰,甚至英国的护卫舰也从大老远跑来凑热闹。
这就是盟友体系的力量。美国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它是一个“帮派”的老大,一呼百应。
我们呢?我们奉行不结盟政策,讲究独立自主。我们的朋友也很多,比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上合组织,金砖国家。这些合作机制非常重要,在经济和政治上给了我们巨大的支持。
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基于经济合作和政治互信的“伙伴关系”,和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在约束力和行动力上,是有本质区别的。
说得通俗点,美国的盟友是签了“生死状”的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至少条约上是这么写的)。而我们的伙伴,更像是生意场上的朋友,大家可以一起发财,但真要到了需要“两肋插刀”的时候,人家凭什么为你火中取栗?
这不是说我们的朋友不好,而是关系性质不同。 在国际政治这个残酷的丛林里,一个“兄弟会”的威慑力,往往比一群各自为战的“江湖客”要大得多。美国通过这张盟友网,在全球各个关键节点都布置了棋子,这根地缘政治的命脉,它也牢牢抓在手里。
接下来这点,可能我们平时感受不深,但却关乎国运。那就是能源和粮食安全。
美国现在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它既是世界第一大粮食出口国,又是页岩气革命后,一跃成为事实上的能源出口国。简单说,美国人自己吃不完的粮食可以卖给你,自己用不完的油气也可以卖给你。
我们呢?我们是世界最大的能源进口国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2024年的数据显示,我们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天然气超过40%,大豆超过80%。
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的经济命脉,有一大部分要漂在海上。从中东到中国的运油路线,超过80%要经过一个地方——马六甲海峡。这个海峡最窄处不到3公里,是全球最繁忙也最脆弱的航道之一。而谁能在这里“一夫当关”?是驻扎在新加坡的美国海军。
粮食也是一样。我们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为了保障肉蛋奶的供应,我们需要大量进口大豆作为饲料。大豆主要从哪里来?美国、巴西、阿根廷。
一个国家的工业血液(能源)和人民的饭碗(粮食),如果需要高度依赖外部,并且运输线还掌握在潜在对手手里,这是何等巨大的战略风险?
那位教授说,他很佩服中国的战略远见,比如大力发展新能源,开拓中俄、中巴能源通道,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但这些都需要时间,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对海运生命线的依赖,依然是根本性的。这根命脉,就像一根长长的吸管,我们在这头,而吸管的大部分,都暴露在外面。
最后一点,也是最核心的一点,是关于“人”和“思想”。
为什么美国能持续不断地引领科技革命?从计算机、互联网到现在的AI,为什么源头创新大多发生在美国?
钱和设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那个环境。一个鼓励质疑、宽容失败、思想可以自由碰撞的环境。
当一个国家不仅能培养自己的人才,还能吸引对手最优秀的人才为其服务时,它在竞争中就占据了最有利的位置。 这根关于未来的命脉,才是最难撼动的。
更新时间:2025-08-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