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荣提醒,中国经济虽远超俄罗斯,但相比之下却有一个重大弱势

文丨编辑 来科点谱

«——【·前言·】——»

俄乌冲突已经拖了三年多,这场战争已经超出了军事层面,成了一场经济耐力的极限测试,起初大家都以为俄罗斯撑不住,毕竟它经济单一,依赖能源出口,西方的制裁又那么狠,谁能想象它能顶得住?

但事实证明俄罗斯的经济并没有如预期崩溃,西方的制裁一个接着一个,冻结了超过三千亿美元的海外资产,先进技术被封锁,连银行结算系统也寸步难行。

按照常理,这样的打击应该让一个国家瞬间崩溃,而俄罗斯的经济却依旧顽强,尽管外部压力巨大,但国内社会秩序井然,莫斯科的超市货架依然满满当当,民众的生活没什么大变样。

去年俄罗斯的GDP总量预计能到2.17万亿美元,经济增速居然能有百分之四点一,那俄罗斯到底是怎么达成这事儿的?

其实,这跟它特殊的经济结构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俄罗斯的经济被批评为过于依赖农业和工业,第三产业较弱,但正因为如此,它才有了在战争中的独特优势。

俄罗斯农业自给率高到吓人,按数据说都在 155% 到 185% 之间,意思就是它不光能自己养活自己,还能多出来不少粮食出口。

俄罗斯每年能产1.28亿吨粮食,稳稳当当地是全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在全球市场占了大概20%的份额,对正打仗的国家来说,能自己解决粮食就是极大的安全保障。

还有能源出口占俄罗斯外贸收入的60%以上,原油和天然气每年带来超过两千亿美元的收入,西方封锁市场后,俄罗斯转向中国和印度等国,成功地找到新的买家。

战争本身对俄罗斯经济也有不少推动,军工产业的需求越来越大,不光带起了制造业,连相关产业链的增长也给促进了。

同时西方搞技术封锁,逼着俄罗斯把 “进口替代” 的步子加快了,虽说过程不好受,但也帮本土产业提了上去,特别是汽车产业。

但这种经济模式的代价挺显眼,短期里俄罗斯经济能撑住稳定,可往长远了说,增长潜力有限得很。

为了生存,俄罗斯选了 “保底线” 的策略,牺牲了长远经济发展,就像IMF说的,它今年经济增长可能有1.5%,但到2026年增速会放慢到0.9%。

看完俄罗斯这边,再把注意力挪到中国:中国经济体量妥妥是巨无霸级别,今年 GDP 预计达到 18.9 万亿美元,规模正好是俄罗斯的九倍。

身为世界工厂,中国的制造业产出占全球总产值三成,有些学者甚至觉得它的工业制造能力比美国还厉害,中国已经深度扎进全球化体系,是全球供应链的核心节点之一。

任何想和中国“脱钩”的企图都显得特别困难,这样的经济模式为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也让它在全球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过,正如金灿荣教授所指出的,这样的成功背后藏着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中国经济的运转高度依赖外部供应,特别是能源和粮食。

从能源来看,中国的原油消费对外依存度高达70%到72%,今年预计进口原油超过5.53亿吨,天然气的进口量也很大,预计达902亿立方米。

这意思就是,中国能源安全没表面上那么牢靠,特别是全球供应链吃紧的情况下,任何一次供应断档,都可能让经济受不小的冲击。

再看粮食,中国虽然在口粮方面有保障,但如果算上大豆、玉米等其他粮食,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并不高,总的粮食进口量预计达到1.58亿吨,而其中大豆的进口量尤其令人担忧。

一年下来,中国要从国外买超过一点零五亿吨大豆,这占了全球大豆贸易总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而且这些大豆主要靠美国和巴西供应,两个国家的供给格外集中。

这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这些关键物资大部分需要通过海上航线运输,尤其是通过像马六甲海峡这样的战略通道,如果这些通道被封锁,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金灿荣教授提出的“战略冗余度”概念,就是在警示中国在这一点上的脆弱性,中国的产业链虽然强大,但在关键资源的供应上,过度依赖外部让它在全球化的背后埋下了隐患。

中国经济虽说体量很大,但它的繁荣反倒让国家的战略命脉更脆弱了,现在中国深深扎进全球经济里,外头不管出啥风险,都会影响到它的经济安全。

中国的服务业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但在面临极端对抗时,它的韧性远不如俄罗斯那种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经济结构,如此一来,中国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

中国的出路并不是倒退回去,回到像俄罗斯那样的“堡垒模式”,相反中国的战略更为复杂且智慧,关键在于,在保持全球网络优势的基础上增强“堡垒”式的韧性,创造出一个混合型的安全架构。

“双循环”战略正是这一思路的体现,核心是要强化内需,把国内大市场作为主要的经济增长驱动力,现在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已经达到了51.7%,大大降低了中国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与此同时,中国正精准地“查漏补缺”,为核心短板建立防线,首当其冲就是粮食安全,国家设定了18亿亩耕地的红线,确保中国的口粮安全。

对于大豆、油料作物等短板,国家既在提升农业技术、改良品种以提高自给率,也与其他国家展开农业合作,例如和俄罗斯共建远东农业示范园,进行风险对冲。

在能源安全方面中国追求的不是完全自给,而是通过多元化供应来源来分散风险,从中东到俄罗斯,再到拉美和非洲,中国正在全球范围内布局。

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不断深化,目前俄罗斯已经占到中国能源进口的百分之二十,这种合作也帮助中国实现了能源供应的平衡。

更关键的是,中国正在调整自己的能源结构,大力推风能、太阳能这些非化石能源,目标是今年就让非化石能源在总发电量里占到百分之三十九。

这一战略将使中国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进口的依赖,解决“马六甲困局”所带来的风险,俄罗斯的经验告诉我们,极端对抗中的“底线生存”至关重要,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吃饭和取暖是一个国家站稳脚跟的基础。

而中国的探索则是全球化时代大国的一种思考方式,中国既要享受全球化带来的红利,又要在保证自身经济安全的同时,重塑经济结构。

未来的大国竞争不会是封闭的“堡垒”,也不是完全开放、毫无防备的“网络”,真正的优势属于那些能智慧融合两者长处的国家,既能在全球舞台上灵活应对,又能在风浪来临时确保自身安全。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7

标签:财经   俄罗斯   中国经济   相比之下   弱势   中国   经济   能源   粮食   大豆   国家   战略   全球   进口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