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美国对华科技战的剧情可谓跌宕起伏。从芯片出口管制到人工智能技术封锁,美国政府的手段层出不穷。尤其是最近几天,美国本来大张旗鼓的宣布全球禁用中国高端芯片,还特意点名了昇腾,现在又灰溜溜的从“禁用”变成了“警告”。
很显然,美国试图通过“卡脖子”压制中国科技发展的策略,最终被证明是“竹篮打水”。
如今在实打实中国的芯片出口额面前,美国也低下头承认,围堵政策破产!
5月21日,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荷兰外交大臣宣布访华!
美国对华科技限制的反复无常,堪称当代国际政治的“迷惑行为大赏”。
以昇腾为例,美国政府最初宣称“全球使用昇腾芯片均属违法”,一周后却改口为“风险警告”,政策口径的摇摆暴露了其战略焦虑。
更讽刺的是,特朗普政府刚废除拜登的《人工智能扩散规则》,转身又计划推出新制裁。这种“打补丁式”政策调整,连美国企业都看不下去。
英伟达CEO黄仁勋直言,对华出口管制让公司损失高达150亿美元,而中国AI研究人员的数量已占全球半数以上,“制裁反而逼出了更强大的中国技术生态”。
美国智库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一针见血,直言若无法进入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市场,美国企业将失去竞争力。
事实上,美国限制中国传统芯片进口时,尴尬发现本国市场75%的成熟制程芯片依赖中国,最终不得不暂缓加征关税。
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剧情,让《外交政策》杂志感叹:“美国正在亲手将中国推向技术自立。”
美国政策的混乱不仅体现在半导体领域,其AI技术出口限制同样漏洞百出。美国商务部曾要求企业申请对华出口AI芯片的许可证,但审批流程冗长且标准模糊,导致微软、谷歌等公司的合作项目频频受阻。
更荒诞的是,部分美国企业为规避管制,开始通过“技术拆分”将AI芯片降级出口,结果反而让中国客户以更低成本获得替代方案。
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让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公开批评美国政府的管制措施缺乏连贯性,最终损害的是美国自身的创新生态。
当美国还在政策文件中“咬文嚼字”时,其盟友已开始务实行动。
5月21日,荷兰外交大臣费尔德坎普开启就任后首次访华行程。作为全球光刻机巨头ASML的母国,荷兰的选择意味深长。
数据显示,中国连续多年成为ASML最大客户,但受美国施压,其最先进的EUV光刻机始终未能对华直接销售。
此次会谈中,中方明确提出放宽半导体出口限制的诉求,而荷方则强调“自由贸易”的重要性。费尔德坎普甚至预告,下月荷兰外贸大臣访华时将“继续深入讨论”。
这场外交互动折射出欧洲的纠结心态,既想维持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又不愿放弃中国市场红利。正如荷兰外交大臣所言,“当前国际形势充满挑战,荷中合作尤为重要”。
中荷双方在农业、水利、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以及半导体技术对话机制的建立,都表明欧洲正试图在“选边站”之外开辟第三条道路,既要安全,也要面包。
荷兰的“务实转向”并非孤例,德国经济部长近期公开表示,欧洲不应盲目跟随美国对华技术限制,而需基于自身利益制定独立政策。
这种态度在ASML的财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2023年,中国客户贡献了ASML全球销售额的28%,而美国市场仅占15%。若完全切断对华供应,ASML的年营收可能缩水三分之一。
为此,荷兰政府内部已出现分歧,部分议员主张对美强硬,要求重新评估出口管制,另一派则担心失去美国安全承诺。
面对封锁,中国的应对策略堪称“教科书级逆袭”。2018年贸易战初期,美国就试图通过专利壁垒压制中国,结果次年中国国际专利授权量便反超美国。
在芯片领域,昇腾系列、长江存储等自主技术的突破,直接动摇了美国的技术霸权。
更令外界意外的是,中国并未选择“闭门造车”,而是主动搭建开放平台。
数据显示,中国芯片出口额从2018年的5591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超1.1万亿元,实现翻倍增长。反观美国,不仅企业因制裁损失惨重,盟友也纷纷转向与中国合作。
2025年初,60国签署《巴黎人工智能行动宣言》,承诺推动包容性AI发展,而美国却因坚持“技术霸权”成为唯一拒签的发达国家。
这种反差凸显了全球科技治理的分歧,美国试图用“长臂管辖”垄断AI标准,中国则通过开源大模型、自主操作系统等技术输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第二选择”,制裁反而成了中国创新的最强催化剂。
如今,从国产操作系统到3纳米芯片,中国科技企业已实现全链路自主可控,这或许解释了为何黄仁勋会警告:“若以为禁用H20芯片就能阻止中国AI发展,那真是大错特错。”
中国技术的突围不仅体现在硬件层面,软件生态的构建同样关键。以鸿蒙操作系统为例,其装机量在2024年突破5亿台,覆盖手机、汽车、智能家居等多个场景。
这种“全场景覆盖”策略,使得美国试图通过安卓系统施压的计划彻底落空。
此外,中国在AI算法领域的进步更让美国如坐针毡,百度文心大模型、科大讯飞语音识别技术,以及深度求索的Deepseek,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部分指标甚至超越谷歌和微软。
可以看出,中国正在用美国制定的规则打败美国。
美国芯片政策的反复与荷兰的访华行程,共同勾勒出全球科技格局的深刻变革,一个多元化的科技新时代已悄然来临。
真正的科技领导力从不源于封锁与霸权,而在于开放与合作。正如ASML的光刻机需要全球供应链支撑,人工智能的进步更依赖跨国智慧碰撞。那些筑起高墙的逆流者,终将被时代的浪潮冲刷,而架桥开路者,或将点亮人类共同的未来。
可以预想一下,未来的科技竞争或将呈现“双轨并行”态势,一方是美国主导的“小院高墙”联盟,另一方是中国推动的“开源共享”生态。但历史经验表明,任何试图垄断技术进步的行为终将失败。19世纪的英国无法阻挡电力革命,20世纪的美国也难以独享互联网红利。
如今,荷兰的光刻机、中国的芯片、欧洲的环保技术、东南亚的制造能力,正通过全球产业链紧密相连。这场博弈的最大赢家并非某个国家,而是人类对技术普惠的共同追求。
视评线丨美国“芯”机算尽 难阻中国标“芯”立义 央视新闻 2025-05-22
中方如何评价当前中荷关系?外交部回应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19
荷兰外相:中国希望放宽阿斯麦出口限制 观察者网 2025-05-23
更新时间:2025-05-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