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劲敌”遭甩卖!可口可乐亏270亿,瑞幸大股东要接手

前言:

家人们,最近彭博社就爆出了消息,瑞幸咖啡的最大股东大钲资本正在盯着Costa,打算用10亿英镑把这个“星巴克劲敌”拿下。

10亿英镑听着是笔巨款,但对比可口可乐2018年39亿英镑的收购价,相当于直接打了两折多,算下来足足亏了270亿人民币。

这边Costa忙着找新东家,那边星巴克刚把中国零售业务60%的股权卖给了本土资本博裕资本,曾经在咖啡圈呼风唤雨的国际巨头接连“卖身”,到底是他们运气太差撞上了坎,还是咱们中国的咖啡市场早就换了玩法?

可口可乐的野心与Costa的困局

2018年的咖啡圈,简直是资本扎堆入场的狂欢年。速溶咖啡巨头雀巢先砸了71.5亿美元,不仅拿下了在星巴克咖啡店以外销售其产品的永久权利,转头又把高端品牌蓝瓶咖啡收了进来。

可口可乐也坐不住了,直接砸出39亿英镑把Costa收归麾下,这也是可口可乐头一回碰连锁零售的生意,算盘其实打得特别精。

就是想用Costa补上自己在热饮领域的空白,再借着自身遍布全球的瓶装饮料渠道,打造一个覆盖咖啡店、自动贩卖机、即饮咖啡和家庭咖啡的全场景咖啡生态。

当时刚上任不久的可口可乐CEO詹鲲杰,亲自拍板敲定了这笔交易,只是他肯定没料到,这会成为后来让他追悔莫及的决策。

2019年收购协议刚完成交割,疫情就突如其来,Costa一直主打的“第三空间”大店模式瞬间被击中要害,门店里的客流一下少了大半,可另一边咖啡豆的成本却在疯涨。

作为定位高端的精品咖啡,Costa一直用的是风味更柔和丰富但价格也更高的阿拉比卡咖啡豆,2024年这种豆子的价格一下飙升了70%,到2025年初更是涨到了每磅4.3美元的历史新高,比平价的罗布斯塔咖啡豆贵出近五成。

成本一个劲往上涨,规模却压根没跟上,这才是Costa最致命的死穴,2018年被收购那会儿,Costa手里还有3800多家门店。

可到2022年也才涨到4100家,整整四年就只多了258家,年均增速只有1.6%,几乎和停滞没区别,而且这些新增的门店大多集中在英国和爱尔兰本土,国际市场的扩张慢得像蜗牛爬。

中国市场的表现更让人揪心,2018年Costa在国内还有459家门店,当时还喊出了“2022年开1200家”的目标,可到2024年底门店数量反倒回落到不足400家,五年里主动关掉了超100家非一线城市的门店。

再看它的竞争对手,星巴克中国2024年的门店数量已经突破7000家,瑞幸更是冲到了2.2万家,2025年的目标更是定到了2.6万家,Costa的门店数量连瑞幸的零头都不到。

既没法像瑞幸那样靠规模摊薄成本,又不愿放下高端身段打价格战,Costa只能在竞争里越陷越深。2023年的财报更是直接亮出了红灯,营收12亿英镑比2018年还少了1亿,税前还亏了9.6万英镑。

詹鲲杰后来在业绩会上坦言“未达预期”,可疫情顶多是导火索,真正拖垮Costa的,是它始终没跟上中国咖啡市场的节奏。

中国资本的“抄底”逻辑

就在Costa忙着找下家的时候,星巴克也在给中国业务换“当家人”。2025年11月初,星巴克正式宣布和博裕资本成立合资公司,博裕最多能拿到60%的股权,这相当于把中国零售业务的控制权彻底交了出去。

两大国际品牌接连松口,反倒让中国资本的动作显得格外扎眼,大钲资本这会儿跳出来竞购Costa,绝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早有盘算。

现在大钲资本握着瑞幸31.3%的股份和53.6%的投票权,是瑞幸绝对的“话事人”,它看上Costa,核心就是“互补”两个字。

瑞幸走的是小店快取、极致性价比的路子,客单价就十几块,靠的是数字化和供应链效率挣钱,Costa则主打中高端市场,客单价得三十多,有成熟的“第三空间”场景和欧洲市场的基础。

要是收购真能成,瑞幸就能借着Costa覆盖到商务洽谈、休闲社交这些自己不擅长的场景,Costa也能用上瑞幸那套经过市场验证的“续命法宝”。

瑞幸的效率优势到底有多能打,看看它的新品迭代速度就知道,从研发到上架只要短短几周,这背后是从咖啡豆种植到门店销售的全供应链打通,还有一套精准到小时级的数字化系统。

用户下单的数据能实时同步到仓库,物料调配几乎不会出偏差,这些刚好都是Costa的短板,它在英国的不少门店还在用传统的收银系统,新品迭代要等大半年,连中国消费者爱喝的果咖、生椰系列都迟迟没跟上。

更关键的是,Costa在欧洲有近4000家门店,这对想出海的瑞幸来说简直是条“快车道”。现在中国咖啡市场已经卷到白热化,瑞幸和库迪的价格战让不少品牌都扛着压力。

而欧洲咖啡市场还以传统品牌为主,瑞幸的效率模式刚好能填上空白。大钲资本的算盘很清晰,就是把瑞幸的数字化能力“装”进Costa的门店,再借着Costa的渠道把中国模式送到欧洲去。

有意思的是,可口可乐也没打算完全“割肉离场”,它已经跟潜在收购方明确表示,会保留Costa即饮咖啡的控制权。

其实这部分业务是块实打实的香饽饽,2022年Costa即饮咖啡的增速达到13%,比无糖可乐、运动饮料这些核心品类都高,2023年在即饮咖啡市场的市占率也仅次于雀巢和星巴克。

可口可乐的心思很明白,留下自己擅长的瓶装业务,把不擅长的连锁门店甩出去,既减少了亏损,又保住了咖啡生态的基本盘。

新周期开启

常有人问,国际品牌那套“第三空间”的模式,是不是真的行不通了。其实倒也未必,只是它得学着适应中国市场的新需求。

以前大家买星巴克、Costa,图的就是找个舒服地方谈事、打卡,也愿意为这份环境买单。现在消费者越来越务实,上班赶时间要的是快取,午休想提神要的是便宜,“好喝、不贵、方便”成了最核心的需求,这恰好是中国品牌的拿手好戏。

Costa的起起落落,其实就是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一个缩影,2006年它刚进上海的时候,特意把门店开在星巴克旁边,借着对手的名气快速打开市场。

那时候靠“英伦风味”和大店面就能吸引不少顾客。可现在不一样了,瑞幸把店开在写字楼大堂、地铁站里,库迪直接进驻高校和社区,消费者下楼就能买到咖啡,谁还愿意绕远路去大店等上半小时。

中国资本的底气,也正是来自这种“本土化改造能力”,博裕资本接盘星巴克中国后,第一件事就是加速下沉市场,在三四线城市开社区店,还推出了十几块的平价产品。

大钲资本要是真拿下Costa,大概率也会关掉部分低效的大店,在商圈和写字楼开小型快取店,同时把瑞幸的数字化系统装进去,让Costa的门店真正“动起来”。

从雀巢收购蓝瓶,到可口可乐甩卖Costa,再到中国资本接手国际品牌,咖啡行业的逻辑早就变了,以前是“品牌说了算”,现在是“消费者和效率说了算”。

2025年的咖啡战场,不会再是星巴克和Costa的单品牌对抗,而是中国模式与国际模式的较量,一边是数字化、高效率、全场景,一边是传统门店、慢迭代、高溢价,胜负其实早就藏在了消费者的选择里。

Costa的故事还没到收尾的时候,大钲资本的收购能不能成,瑞幸能不能成功“激活”这个老品牌,都还值得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6

标签:美食   可口可乐   劲敌   咖啡   中国   资本   英镑   市场   雀巢   品牌   咖啡豆   模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